肢体语态让音乐课堂美起来
【内容摘要】:笔者在网上看了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的音乐课后,深受启发!被他那简单有效、返朴归真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本文通过几个教学片断的讲述,充分展现了刘老师音乐课堂中“活的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使学生在肢体与音乐有机结合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得到美的感受。
【关键词】:肢体语态 音乐课 美 返朴归真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了全国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的几节小学音乐课,他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给我们展现了返朴归真、简单实效的教学,让我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了新感受!在他的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肢体语态这套“活的多媒体”,我非常赞同刘老师运用“活的多媒体”这样的比喻:我们的身体有声音、有动作、有表情、调控自如,不用按键点鼠标,不会停电死机,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多媒体吗?
什么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在我们的音乐课上,单纯、机械地教学生唱歌,学乐理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学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就不喜欢上音乐课了。那在我们的音乐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学会真正爱上音乐课呢?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下面介绍刘老师音乐教学的几个小案例:
案例一:《三个你好》
1.马路上和一个熟人见面,有礼貌的打招呼——你好!
2.马路上和一个好朋友见面,热情的打招呼——你好!
3.马路上和一个多年没见面的好朋友,激动热情的打招呼——你好!
他让学生来情境表演这三种涵盖不同情感的“你好”,孩子们愉快的发出了从低到高、从平淡到兴奋的不同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情感与音高、音调的关系。
案例二:《闪烁的小星》
这是一首一年级的歌曲,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就对这首歌耳熟能详,但是节奏往往把握不准。我们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就缺少了音乐其内在的情感。刘老师让学生用塑造音乐形象的方法来念唱歌词,改变了原来歌曲的节奏,并将“连音和非连音”的学习悄然渗透其中,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音乐的美。
歌曲原先的节奏:XX XX ︳XX X ︳XX XX ︳XX X ︳
改变后的节奏:
我们看到刘老师改变了歌曲原来均衡的节奏,将“一闪一闪”的“闪”字稍稍拖长,并加上下蹲起来的肢体动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发光的星星;将“亮晶晶”、“小星星”快速念出,加上拍手动作,充分表现出了小星星“忽闪忽闪”的音乐形象,真的像小孩子在天空中顽皮地眨着眼睛。肢体语态加上节奏的变化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了!
案例三:《小白菜》
这是一个音乐欣赏内容,刘老师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小白菜》时,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当唱到“三两岁呀,没了娘呀”时,他一下子跪倒在地上,悲悲切切,甚是感人;当唱到“妈妈呀,妈妈呀”时,他泣不成声趴在了地上。他声情并茂地演唱,和肢体语态的表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演唱时也不知不觉就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唱得情真意切!
案例四:《春雨沙沙》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刘老师图文并茂,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态来启发导入:
1. 在黑板上画了一朵云——看,这是什么?(蓝天上飘着一朵白云)
2. 在旁边再加几朵——这又是什么?(蓝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3. 涂色,将白云变成乌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
4. 听(做聆听的动作),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雷声
5. 看(做看的状态),天空下起了小雨。(提醒学生小手准备好)这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密,一会儿疏,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臂做出表现不同节奏、不同强弱的雨)
6. 画地下的种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呢?(地下的种子们迫不及待地探出小脑袋,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听,做出夸张的聆听动作,小种子们在说什么呢?)
刘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清新流畅自然,结合肢体语态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为接下来的歌曲教学创设了意境,做足了情感上的准备。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刘老师做呼吸训练时的肢体语态运用:
片段一:《小蚕吐丝》练习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条蚕,问:这是什么?接着又围着蚕画上许多线条:这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蚕吐丝的样子吧!嘶——注意看老师指挥,整齐开始,整齐结束。学生们跟着刘老师的指挥吐出了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的“蚕丝”。
片段二:《吹蜡烛》练习
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拟人化的蜡烛,然后双手叉腰站在中间:看,老师像什么?嗯,先在老师就是一只蜡烛,看谁能把老师吹走?来,大家齐心协力,一齐用劲吹,注意别漏气!
这个练习中,让学生把老师“吹”走,学生可开心了,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呼”与“吸”的方法。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音乐课堂中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体现了音乐新课程关于“发展学生音乐兴趣”和“强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思想。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不拘形式,不求统一,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侧面感受音乐,大大增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作性的表演,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使学生在肢体与音乐有机结合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得到美的感受。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美起来!也让我们的音乐教师变得更年轻美丽,做一个新时代和谐社会中“歌舞升平”的美好使者。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年7期
《音乐教学标准》
《音乐教学法》 曹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