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中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
中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
中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机械制图》中,读图能力是绘图能力的基础。读图想形状教学是培养读图能力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图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技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学习兴趣、观察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 读图能力 学习兴趣 观察力 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它有自身的学科内容,又与其他相关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要学好制图课,读图是关键。以“读图为主”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图教学一贯的教学目标。然而众所周知,《机械制图》是以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为基础的,而职业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学过立体几何,所以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平面、立体不分,开始学制图困难比较大,读图能力比较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励他们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注重认识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思想到束缚和排挤,于是学生不愿意上课,甚至厌恶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他从来都不听理论课。问他便说:“老师,没办法,我一点也听不进去,一上课思想便开小差,初中也是这样的。我保证上课不讲话,不睡觉,不影响你上课。”学生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当学生遇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却能津津有味地坐上几个小时,对电子游戏中的彩色动画、图形更是兴趣盎然。这就说明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在讲新课之前通过举恰当实例引入新课。例如,讲三视图形成时,首先结合学生在实操课堂会看图来生产,由此引入图样的重要性,从而阐述投影法的概念,最后引入三视图的形成,通过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也降低学习难度并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尽量充满勃勃生机,富有情趣,让学生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议、有笑声的严谨而和谐的情境中度过,让美好的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善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就机械制图课而言,观察力是指将物体的空间形象抽象成基本体的能力及将基本形抽象成点、线、面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有理论概括、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也就更谈不上读图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可由浅入深,指导学生分阶段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1、对基本体观察。
引导学生根据点、线、面的性质和相互位置关系对基本体进行观察。基本体是构成复杂形体的单元,所以应认真分析,并熟记形体及投影特征。
表1 基本体的投影特征总结
2、对组合体的观察。
组合体是由多个基本体组成的,它的组合形千变万化,但却有一定规律可循。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拿不同类型的模型给学生观察,并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用板图形式对一些较复杂的轴测图板图演示以弥补模型的不足。轴测图演示时注意均以基本体为单元,逐个画出,最后形成完整的组合体。通过由教师引导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理解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和特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形象化。
形象化教学是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语言表述形象化。语言要求准确、精炼,要有针对性。重点论述时语言要强,说话要言中有形,学生才能听想结合,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板书形象化。要书写清楚,作图准确,板面规整,示范作用强。教师边讲边画,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想象和思考。另外在绘制组合体轴测图时,尽可能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其中的各个基本体,使学生在图样和立体之间建立清晰的投影对应关系。
3、多开展讨论课、问答课,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环境,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三棱锥的教学模型(如图一所示)让学生观察模型,思考此物体是由几个点、几条线、几个面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从点开始,二点连接为线、线与线外一点成平面,多个面的有机组合即成为体。这样,学生在解了点— 线— 面—体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认识。使得知识就有承接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便于灵活运用各知识点。
又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已知组合体的两个视图,补作第三视图的教学中,如下图2所示的题目,第三视图的情况并不唯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三组讨论,然后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再比较每组同学的图形,找出其相同和不同的图。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知识。
图1 三棱锥 图2 想象物体形状,补画左视图(多种)
4、灵活应用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读图方法步骤与直观教具的关系在读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介绍读图方法, 教材中也列出了读图方法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引导学习途径,归纳总结出一些读图方法步骤也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甚至当作经典条文,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介绍就不符合教学心理学原则了。因为方法步骤并不是客观规律,读图的方法步骤和顺序还要因人、因图、因不同的要求而有差异。对于同样的一张图样,有的学生需要先略读后精读,需要经分析、理解、综合、想象等分步过程才能看懂整体。但有的学生能直接通过分析想象理解图样,而不需要呆板的分步看图思维,所以教师在读图教学活动中要把教材讲活,不能让读图方法步骤束缚住学生读图能力的发挥。在读图训练过程中,学生读图出现困难或一时看不懂图,想不出图样所表达的形状时,教师常采用演示模型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法辅导学生,其实这不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最好方法。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说,直观的形象虽然能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但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读图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分析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思维活动最终理解图样所表达的内容。一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答案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用不着作多深的思考,学生表面看来好像很快认识了、理解了、满足了,但对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最佳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模型和轴测图。
四、记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
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语言”,任何语言都应该有它的词汇和词组。毫无疑问, 工程语言也应该有它的“词汇”和“词组”。只有“词汇”和“词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具有丰富空间想象力。作为制图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个形体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这一类形体的表达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所以记图是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途径。所谓记图,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的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他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体,记住图与实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因此,记图实际上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而不是机械记忆,不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与物之间的投影联系,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的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机械制图教学中形象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授课中精讲多练,注意检查学生大脑中对基本体及简单组合体与图样的库存,促使他们多记、多想、多练,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结束语
读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次课堂教学都基本做到有讲有练、有想有看、有说有记,充分调动视、听、说、动等功能器官,协助大脑理解和记忆,又能克服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处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卫斌,陈肇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M].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钱可强主编.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 《机械制图》(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7.7
[3]冯开平.左宗义主编.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9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中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