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尽量的体现探究的理念
一、主题内涵
新课标中,专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并指出,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因此,怎样在职高专业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
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专业课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螺纹的画法是劳教版机械制图第七章内容。这个教材中螺纹的画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二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观看实际内外螺纹的样子,对照挂图能否理解内外螺纹的画法式?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就让每位学生绘制螺纹,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3、展示的结果,结果中有正确和错误的,再对照正确画法请学生思考自己绘图的不足之处,找出其中的不正确的地方,加以更改。
第二种教法:
1、价绍国标规定,螺纹的牙顶(大径)及螺纹的终止线用粗实线表示,牙底(小径)用细实线表示,在平行于螺杆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螺杆的倒角或倒圆部分也
应画出;在垂直于螺纹轴线的投影面的视图中,表示牙底的细实线圆只画约3/4圆,此时螺纹的倒角规定省略不画。
2、学生心中有了这个规定后,分组分别讨论绘制内外螺纹的画法。各组成
员共同参与,一起探究螺纹的画法。
3、讨论结束,分别展示各组的结果,其他各组成员积极参与评点,共同达
成统一认识,让每一位同学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己设计画法,并且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敢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
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
四、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该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
识点容量大,可以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
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的课堂驾驭
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全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