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薪水更重要的
比薪水更重要的
现在正值大专院校的学生择业就业的时期,愿与年轻的朋友一起,展读一些有益的忠告和经验,或许对大家的选择和心态的健康有所帮助。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
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对自己难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在工资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工资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怨言。
也许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父辈或他人被老板无情解雇的事实,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就更加现实。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价值也未免太低俗了。
人生的追求不仅仅只有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人应该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标。
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安,这往往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事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只有经历过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
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的人,固然对老板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将自己的希望断送,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提升、品格的塑造和为他人及社会奉献的喜悦感。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年轻人,我诚恳地告诫你们,当你们刚刚踏入社会时,不必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给你们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工资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你通过工作赋予自己的是令你终身受益的「软黄金」。
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如果你有机会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虽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能力能帮助他们重返巅峰,更好地运用人生。
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天赋,而是在长期工作中学习到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为薪水而工作,工作所给予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进步,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没有污点的人生记录,使你在公司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有许多人上班时总喜欢「忙里偷闲」,他们要么上班迟到、早退,要么在办公室与人闲聊,要么借出差之名游山玩水……这些人也许并没有因此被开除或扣减工资,但他们会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也就很难有晋升的机会。即便他们是转换门庭,这种习气也不会令其他人对他们感兴趣。
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工资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若一个年轻人在做学徒或职员时,就恪守正直、诚实、自觉、主动、向上的原则,这无疑是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础。
祝愿年轻的朋友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我做事的原则是:用心去成就一切,
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钱去堆砌一切。
因为智慧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有一次佛光山举行徒众财务讲习会时,我问与会的大家:“你们知道佛光山处理财务有那些原则吗?请大家举手发表。”在众多的人群当中,管理财物的依谛法师一马当先的举手,他从位子上站起来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师父您常说的‘要以智慧来代替金钱’。”的确,我一生处理财务的原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智慧来代替金钱”。凡事不一定要用金钱去庄严一切,但要用智慧去庄严世间。
过去有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了一般人对金钱的看法,其实一个人不论富有到什么程度,有时钱财不是万能的,佛经上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的五家,就是指大火、大水、盗贼、贪官污吏及不肖子孙,这五者足以使我们的钱财销毁殆尽。更何况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是买不到人缘;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是买不到人心;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是买不到食欲;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大厦,但是买不到自在;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华衣美服,但是买不到气质;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是买不到心满意足;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是买不到睡眠。最重要的是,再多的金钱买得到世间的物质,甚至书籍,但是买不到智慧,因此“智慧”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像春秋战国时代,说客游走于燕、齐、韩、魏、秦、楚、赵各国之间,消弭了许多兵戎残杀,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的辩才;策士与君王一席话之后,往往位居极品,也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的头脑;诸葛孔明虽然起于布衣,人力、物力、地利均不及曹操、孙权,但是因为他拥有智慧的策略,所以能够与强权周旋偏安蜀中,最后终能与魏、吴鼎足而立;所以历朝以来,帝王善于传世者,不但为太子物色智慧超群的老师,而且将他们的地位提升在丞相之上;在各种兵法中,军事家都是运用智慧,运筹于斗室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现代民主宪政所谓的“内阁”制度,也是因为当初是在一个小房子里面决定国家的政策方针,所以有此名称。“内阁”看起来不大,但智慧无边,甚至牵一发动全身,可以影响到国家的政经局势。
此外,人类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钱造就的,而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像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让知识的传递更进一步;瓦特发明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缩短了世界的距离;阿姆斯壮登陆月球更为宇宙的开发写下划时代的一页。
两千六百年前,佛教对智慧的修行就极为重视,并且称最上乘的智慧为“般若”,一般的智慧有善有恶,但是“般若智慧”是纯善无染的。经典中说“般若智慧”如目,能引导其他五度到达圆满的彼岸,又说“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因为十方诸佛皆由“般若智慧”而诞生。像文殊菩萨之所以位于菩萨之首,而且是七佛之师,就是因为他长于“般若智慧”;舍利弗之所以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而且被任命为第一位沙弥罗 罗的剃度师父,也是因为他拥有“般若智慧”;妙慧童女能受到诸大菩萨的礼敬,乃因为其“智慧”超凡,能言人所未能言,道人所未能道;龙树之所以被尊为佛教八宗的共主,也是因为他“智慧”过人,著书立说,破邪显正。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贫苦的家庭里,经常衣食不周,索性就想到要用“智慧来代替金钱”,例如夏天的时候,稀饭到隔日就有馊味,乡人大都是用韭菜和在里面,再煮一次,就可以消除怪味;剩下的菜肴,也知道要放在清凉的地方,可以维持不坏,第二天还能再吃;即使是烧一根木柴,我总想到如何让火维持久一点;写一封信也是将用过的旧信封套反过来再用一次。及至出家学佛,由于正处于兵连祸结的时代,民生困乏,寺院经济更是拮据,僧侣们大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袜子、鞋子的底破了,就拿厚纸板垫补;衣服破了一个洞,就将报纸糊成硬纸,代替布料缝成补丁。我就在那种环境之下,学会“废物利用”的智慧。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曾经自己动手用树枝木板钉成一个克难的篮球架,也经常将剩饭、剩菜煮成一锅美味的炒饭,和同学们共享。因此,我经常很自豪地说:“即使是残兵败卒,我也要像韩信一样,能调御成为胜利之师。”
如今我看到现代的人,也许是经济发达,购物方便,需要什么东西,总是一想到需要,就买现成的,我常想:如果有“代替”品,为什么非要花钱呢?如同撰写文章重在表情达意、通顺流畅,我不太计较文字的工整对仗,所以我批改文稿的时候,如果有意义相同,可以代替的字,即使文词再美,我也不轻易为人更动。物品也是如此,重在实用大方,我不一定要用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像佛光山的佛像并非金、银、木、石的雕刻品,而是用水泥打造而成,但外相庄严肃穆,一样能引发信徒的信心道念,因此每年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超过数千万人以上。
我记得多年前走访印度时,曾经看到一对雕工精美的大理石灯笼,价值十多万台币,当时在佛光山担任都监院院长的慈惠十分中意,建议我将它们买回去装饰佛殿,我问她:“你是怕佛光山没有东西可以给小偷觊觎吗?你当家当了那么久,难道没有感觉到全佛光山虽然殿堂那么多,但是我从来都不挂念有人会兴起歹念,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呢?”慈惠恍然大悟,多年之后,她谈及此事,向大家说道:她从这里学会了善用因缘的“智慧”。一个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种恶因,而且也会设想周到,不让别人种下恶因,所以不会产生恶的果报。
我不但不花昂贵的代价来购买器具用品,甚至佛光山很多办公桌椅都是从别人休业的公司行号里搬回的旧货,有些家俱则是信徒淘汰更新而废弃不用,我们拣回来使用至今。公家物品固然如此,私人用品也是一样,即使是一双筷子一个碗,它也有生命,我也是反覆尽量使用,让它的生命延长。甚至佛光山有上百亿的建设经费,我也从没有为自己买过一张办公桌,我不是不会用钱,但是我就是不为自己花钱。当初佛光山初期的建设,没有建筑师,没有办公室,当然更没有办公桌,我和包工萧顶顺先生都是站在路上比手画脚一番,一栋一栋的建筑物,就完成了。我做事的原则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钱去堆砌一切。
记得在开山之初,我也请了一名刘姓建筑师帮我设计了一座寺院大楼的蓝图,当他将设计模型拿给我看的时候,眉飞色舞地说道:“这栋大楼的建筑即使在一百年之后,还是很合乎时代潮流。”我当即告诉他:“一百年之后,我们都已经不在世间了,更何况寺院建筑最重要的是庄严、实用,不在乎式样新潮。”因此后来,佛光山就没有再请过建筑师设计。
虽然没有建筑师设计,但佛光山的大雄宝殿外观富丽堂皇,多少年来,不知赢得多少人赞美,连圆山大饭店后来要重新装修时,蒋宋美龄女士都曾派人来向我们索取设计蓝图以为参考,其实除了大雄宝殿硬体建筑以外,一张设计图都没有。像画栋雕梁的色彩是我国一位油漆匠的研究作品,而人人称道图案优美的天花板,不过是三夹板漆上油漆而已。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用金钱来做事,发挥我们的“智慧”,一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曾经有一天上午站在佛光山的门口,观察到徒众们一部车子、一部车子接二连三地开到城里去办事,我当时很讶异:为什么大家不坐一部车子下山,如此一来,不是既可以办事,又能够节省能源吗?虽然“佛佛道同,光光无碍”,但“千年暗室,一灯自明”,如果一灯能抵无尽灯,也未尝不好?
我记得三十多年前,佛教界还没有人用汽车时,我为了弘法方便,买了一部九人座的“载卡多”,因为常识不够,请工厂将它改装成二十六人的座车,每次出门,我都招呼徒众学生们一起上车,那种“皆大欢喜”的情景,至今想来,仍然觉得趣味无穷。所以我常常告示徒众:节省是“智慧”,忍耐是“智慧”,善于处理是“智慧”,能将世间万物提纲挈领,化繁为简,运用自如,能为大众所用,就是一种“智慧”。
现代人什么物品不用了,即使出于爱惜的心态,将它们放在仓库里,我觉得也是一种浪费,因为一放进仓库就不再闻问,再好的东西也等同废物,所以我主张不设置仓库,因为只要你会运用,破铜烂铁都能派上用场,所以基本上世间上没有废物。如果自己不用,能让他人使用,就是一种“智慧”的考验了。
记得三、四十年前,我希望把静态的佛教带动起来,常常举办一些社教活动。有人批评我:“没有钱,还办什么活动?”其实我办活动,一切从简,不但没有花什么钱,而且还有结余,因为办活动可以陶铸思想,凝聚力量,这些价值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我力排众议,一次一次地办下来,不但吸收了许多青年人学佛,而且培训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干部,我们同心协力,将佛教从宜兰发展到台湾各个角落,从国内发展到世界各个城市。近十年来,我们所办的一些大型活动,如“回归佛陀的时代”、“禅净密三修法会”、“慈悲爱心列车活动”、“恭迎佛牙祈福法会”、“筹募佛光大学基金园游会”,乃至每年在国父纪念馆举行的大型佛学讲座等等,动辄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加,大家看到台上台下飞天跃舞、庄严堂皇,实际上除了很多义工前来帮忙外,许多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用碎布拼凑而成,甚至自己穿袍搭衣,庄严场面,无形中发挥了净化人心的力量,更肯定金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散播佛法的“智慧”,用慈悲融和大众,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和乐利。
在佛经中记载:一位善生长者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的栴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立即向大众宣布:“我要将这稀有的宝贝赠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许多贫穷的人都来向善生长者索讨这个金盒子,但是善生长者却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认为他根本没有诚意要将这个金盒子送出去,因此要他说出世间上最穷的人是谁?善生长者于是召告大众:“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国王听说此事,心里很生气,派人把善生长者抓了起来,将他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那里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善生长者还是认为国王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因为国王虽然有钱,却不知道做福利人群的事情。
其实世间上像国王这样“最贫穷的富人”多得不胜枚举,我有幸能在佛法的薰陶下,认识到“智慧”才是人生真正的宝藏。虽然我没有钱,但是我很会用钱,像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增设佛殿,但我却用来建设讲堂及会堂,因为我觉得身为出家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走向社会,弘法利生,不一定把兴隆佛教的责任交给大雄宝殿的佛祖。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扩建寮房,但我却用来建设教室及图书馆,因为我认为佛子们应该让众生都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添置庄严器具,但我却用来建设会议室及谈话室,因为我要让寺院道场成为智慧的殿堂;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购买房地田产,但我却用来兴学校、办杂志,因为我要将佛陀的智慧传播十方;甚至过去的寺庙一有余钱就储存起来,但我却将钱用在文化、教育、弘法、慈善等事业,甚至将明年、后年的预算都在今年用光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烦恼,因为我对于钱的看法是“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况且没有钱,就没有纷争,就不会为子孙留下祸端。七十多年来,我从来不曾为自己存一点钱,我觉得这是一种最有“智慧”的作法。
我不但在支出上秉持“以智慧来代替金钱”的作风,在收入上面我也从大众“智慧”上着眼,而非用金钱来计算盈亏。像《佛光大辞典》一套成本要新台币七千元,但我以每套四千元出售,结果前来购买者趋之若鹜;《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一套成本要新台币一万一千元,我半价出售,立刻增加五千套的销路,既减少了仓储费用,也让更多的人共享佛教的“智慧”。我只是为了弘道,岂是图利者?但是当初我提出这个建议时,多少徒众都不以为然哩!
记得四十年前,我办“每月印经会”,助印费每本一元,连印刷的成本都不够,但是我能维持不辍,每个月还有盈余去印更多的经本,因为参加印行者,并不计较数目的多寡;后来我办《佛光小丛书》的助印会,每本助印费只收十元,每年送出去的小丛书在百万本以上。不要看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它不知让多少失意的人绝处逢生,让多少失和的夫妻破镜重圆,这种“智慧”的力量,那里是金钱所能比拟呢?
三十多年前东方佛教学院开建的时候,一间教室成本十八万元,但是捐献一间教室的功德款只要五万元,当时担任会计的徒众不时来和我说:“师父,一间教室成本十八万,您只收五万,这样不行啊!我们会亏本,建不起来的。”我也知道五万元,不够成本,但是我以这种方式,在全世界建了十六间佛教学院,用佛法的“智慧”不知为佛教界增加多少事业,培养了多少人才。
佛光山开山之初,每年举行万缘法会,凡参加者,我们为他消灾祈福,每人只收一百元,连饭钱都不够;从台北到高雄佛光山的朝山专车,其三天二宿五餐的费用,我们也只收二百元,连来回的油费都不够。弟子们对此都不抱乐观态度,认为我是在作亏本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佛光山不但不因此而关门,而且前来参访的人越来越多。我常想:如果来的一百个人当中能有一个人认识佛法的美妙,并且将妙法带回家庭,带到社会、国家,不但是佛教之福,也是大众之福。所以,我们不要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事情,尤其佛法是无价的,我们应该广为流通,让大家都懂得用“智慧”来庄严这个世界。
现在的社会大众开口闭口都是钱,甚至传播媒体也常在推算谁有钱,谁没有钱?佛光山也因此常遭受池鱼之殃,像前几年有人在算佛光山的房地产有多少,后来又有人为宗教团体的财产排名,结果佛光山瞠乎其后。其实不管佛光山有钱没钱,佛光山的建设都不是用金钱塑造的,也不是个人的,而是万万千千的佛光人所共有的,是用他们的诚心、智慧、劳力建设起来的,所以我觉得:由佛光山乃至看一切的事业团体,不要看钱有多少,应该看组成的分子用他们的智慧做了多少事,成就了多少功德。试问他们的发心能算得穷尽吗?
目前外交界有所谓的“金钱外交”,工商界有所谓的“钱上滚钱”,社会上有所谓的“拜金主义”,国防上也主张花多少钱去购买武器。其实在“金钱外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智慧”去进行文教外交、宗教外交;在“钱上滚钱”之余,我们应该想到经济的成长只是富裕的指标之一,大众生活素质的提升,人民智慧水准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拜金主义”已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灾害,为下一代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都具备做人处世的智慧,才是当务之急;购买武器自卫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卫国家的思想观念,乃至全体的国民都应该具有临危不乱、坚忍不拔的智慧,因为能打倒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愚蠢自私。如今,在一片经济衰退的骨牌效应中,在战乱四起的世局当前,希望大家都能传播“以智慧来代替金钱”的观念。金钱固然要紧,智慧更为重要,让我们的民众不因为金钱的有无而动摇志节,让我们的社稷拥有更高的智慧去面对危难的考验。
“智慧!智慧!”我们要高呼:“般若智慧才是世间至宝!”
• 四.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不过各位的财富如何经营,刚才讲的几点,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提供出来给你们作为参考。不过你们各位,对你们自己的财富,也总有个自己的处理方法!
五.佛教认可的财富
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
(一)是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是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f
最后,我向各位介绍我们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
金钱再怎么的多,也有用完的一天,我们中国俗语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钱、技能更高更好。
《金刚经》里有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话说有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为年关将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过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带些东西回家给太太,在街上走着看着,这一样家里也有,那一样家里也有,突然看到一个老和坐在那儿,身旁写著「卖偈语”的招牌。
“咦!什么叫做卖偈语呢?”
老和尚回答说:“你要向我买偈语,本来我的一首偈语是二十两黄金,看你是有缘人,打对折卖你,一首偈语十两黄金好了。”
“喔!偈语是什么呢?价值十两黄金?怎
这位老和尚就说偈语道: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后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时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随风。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跨伶俐。
在生置下万顷田。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
心字笑呵呵。工夫不用多。
一勾如月样。二点有偏颇。
禽畜皆由此。成佛也是他。
世人高著眼。一点是弥陀。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身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个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求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万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须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无常二字到个个免不得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
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心下千般事对人说不得
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
骨肉正团圆要留留不得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
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
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六片棺材木人人少不得
家资千万贯临行带不得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
思量懊悔迟要回回不得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
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
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
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
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
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
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劝你修桥砌路及放生。有也无。
祸事临门使万千。无也有。
看经念佛修因果。不得闲。
有日阎王寄信来。忙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