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教学。通过心理学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识,对学生教学进行合理设置,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本文就当前心理学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兴趣、幽默、主体意识和激励意识等心理方面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心理学教学意义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学;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当前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我国生物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讲解教学转变为将讲解、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开始对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操作、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实现优化和发展。心理学教学已经成为提高当前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操作。
1 心理学生物教学的内容
在当前中学生生物教学过程中,心理学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两方面。对上述生物教学心理内容进行探究,运用心理学对生物教学系统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设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序化操作质量,保证教学合理开展,对生物教学优化及新课标课改效果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性意义。
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指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学习环境、学习因素、学习质量的感知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状况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等进行设计,对教学环节策略及技术应用的效果认知和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估。评估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着生物教学的发展。
2 心理学生物教学应用及分析
2.1 兴趣对生物初次教学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堂生物课进行全方位把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一般对第一节课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对教师教学的内容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进行全面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后续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生物教学的好奇心和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将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和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告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生物实验现象及自然生物原理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后续学习的兴趣。心理学中好奇心和兴趣是人们坚持不懈的关键,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初对以上两点内容进行设计,改善生物教学面貌。
例如,在进行生物第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生物图片、人体标本导入到生物世界,通过达尔文、孟德尔等生物学家了解生物学,给学生一个大体的生物教学框架。教师可以通过“导游”式教学从“分子—基因—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浏览式学习,让学生在生物世界中翱翔。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气体进入人体以后都经过了那些组织、器官然后呼出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踏上自己的生物学习之路。
2.2 幽默对教学课堂质量的作用
幽默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记忆效果,降低人的厌烦、无聊等消极情绪。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将幽默应用到生物课堂上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生物课堂的认知,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表情呆板、语言寡味的讲课方式,要适当使用一些生活上的小技巧对生物知识进行“调侃”,利用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教师要将幽默元素贯穿到课堂中,制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知识传授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幽默的“度”进行把握,要做到“寓教于乐”,浓淡相宜。
例如,在进行生物圈能量流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进行引用,增强学生熟悉感或对当前的一句流行语“我就是爱吃肉怎么了,人奋斗了几千年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是为了吃素的”进行使用,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状况。
2.3 主体激励对生物教学的作用
主体意识和自我激励意识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可以有效提高人的信心,增强人的决心、耐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的做事效率。因此在进行生物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主体激励进行有效运用,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确定,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责任心和信心。
学生是生物教学的主体,是生物教学培养和发展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况作为生物教学研究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认可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排斥现象。要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宣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主人公意识,自愿进行生物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一些不自信的同学进行适当鼓舞,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技巧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学习态度。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认可,给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
3 总结
心理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心理学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对心理学因素进行控制。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对生物教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邵冬明.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4(11):90-91.
[2] 孟四清,佟德强,郝琦.转型期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7(2):92-93.
[3] 罗永强.初中生物教学对中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下半月),2012,3(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