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

日期: 2014/2/27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淮阴中学 刘媛媛

【摘要】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其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有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主体地位,意识,教学活动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也有了很大的改革,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更要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些看法。
   一、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即使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打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难以让学生领会精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其次,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使得课堂气氛沉闷,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意识
   教师要想树立好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得到体现,就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学生是接受知识的。那自然,老师就是绝对的中心,学生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去活动,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实际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的这种传统的教与被教的师生关系应该有所改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大多数时候,老师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领者,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有研究表明,单纯地依靠听觉、视觉,人们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一般在20%,如果把听、看、想、做有机结合起来,人们接受的知识将达到90%左右。因此,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有效地组织学生听、看、想、做,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保证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共性,也有差异。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共性的地方,即相似的年龄、成长的大环境等。初中生是人生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既要考虑他们这个年龄的理解学习能力,又要考虑学习活动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其次,还要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具体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因素教师都要考虑在内,否则课堂可能成为几个学生表演的地方。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课堂活动设计的多层面,递进性。
   第二、注意课堂形式的多样性。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实际上兴趣可以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求新”“求异”,好奇探求心理得到满足。如果课堂教学活动单一,缺乏变化,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等,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应该有所变换。这样,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合理搭配多种课堂活动。虽然我们提倡多样的教学活动,但应该注意合理搭配。就像吃饭一样,应该讲究荤素搭配。如果都是大型复杂的教学活动,一来课堂时间不允许,二来学生也难以消化。如果都是简易的小活动,运用的不合理,又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大小活动有机结合。比如说讲到《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的时候,我先呈现了一个遗产纠纷案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而是组织小组讨论“你认为应该解决哪些问题”的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我事先都没有想到。然后,在学生对财产继承权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又组织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这样大小活动有层次的合理搭配,既保证了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体性,又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
   四、民主平等对待学生,深化学生的主体感受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曾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你不要总是喊那些举手的人回答问题,我们班举手回答问题的就固定几个。”听了他的话,我试着在班级里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发现有的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其实,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更渴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也要将表现自我的机会平等地提供给学生,尤其是比较害羞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尽如意,也不要嘲笑、训斥他们,而应当予以鼓励及适当的暗示,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心。久而久之,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样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用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不必担心失败带来压力,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氛围。
   总之,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很多时候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毅.开发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徐汇区中学政治学科网.http://zhengzhi.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7-03/16/24635/index.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