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 创新 教育
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于是,在教育界,有人将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有人将创新教育看做素质教育的灵魂。[1]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教师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原有的知识终究会枯竭,不仅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还会被时代所淘汰。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所以,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适应政治课改的要求。具体而言,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不能迷信教材,学会灵活的处理教材。其次,教师应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使自己能做到一专多能。
二、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兴趣。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自身在教学设计中所体现的创新能力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二)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如:课件、音乐、视频、漫画等多媒体或其他实物等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渗透“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平等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也要用对学生的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与自强。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创新的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在求知和成长道路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知心朋友。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我会采取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如鼓励性评价、幽默评价、比喻评价、肢体语言评价等让学生“青睐”思品课。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应注意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还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知识快速更新和爆炸的时代,有许多人认为传授知识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它实际上割裂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忽视了能力培养的前提和方法,是不可取的。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牢固,对能力的发展越有利。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曾经也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新课改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上指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
结论
陶行知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得创新精神这颗种子发芽、成长。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冯根水.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思想品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4] 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5] 袁奕萍.开放的课堂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白露.用好课堂点评,创造教学佳境.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8)
[8] 张有林.创设情境 经历探究 促进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07.6
[9]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组编 ,2005.6
[10] 松松老汉.图说心理学.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