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班级教育教学的内涵
摘要: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他们就会创造你意想不到的成功。当然,恰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
关键词:留心、放手、引导。
3年前我因工作需要到一所示范性职高学校上课,静悄悄地来,我没有带任何官衔,所以学生和老师都不会在乎我。就这样从进办公室到交代工作,也只跟一个老师招呼一下。马上就要上课,我不了解这个班些微的情况,心中难免有些疑惑。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前几天当班的老师还未来得及批阅,于是我便浏览起来,作业中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字迹,让我忘记了这些学生是新的教学对象,多少年来,我都喜欢从学生作业中去发现自己教学的漏洞,对学生作业点评也成了一个习惯。我不喜欢笼统地给学生的作业分个等次,更喜欢在旁边写一点看法或建议。比如“从第二步到第三步有个公式记错了,请翻翻教材第几页。”;“思路是正确的,就是运算不仔细,好可惜。”;“你是不是看错题啦?”;“如果你坚持再做下去,你就完成了。”;“你这种解法很好。”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下午4点,有课代表来办公室拿作业。“老师,你好,你是我们的新老师?”“嗯。”我微笑着和这个同学一起来到班上,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便进入了正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与我 “臭味相投”,轻松、愉快的氛围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或许是同学们对新老师有点好奇,或许是这个班的自觉性比其他的班要高,我心里他宁可相信这次是偶然的。学生的作业发下去了,让学生们有了一阵惊喜,莫非我的评语起到了一定的效应?说实在的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态度都可以从作业中得以体现,当然我也想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认真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老师眼睛里只有优生,他们对待优生往往不辞辛苦,对待差生却视而不见,这大概是学生抵触老师的原因。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它同样是教师、学校的命根,这在很多学校都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做老师的如果以这种心态去对待学生,就无异于把自己推向火山口,优生也不一定买你的帐。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是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这并不代表学生的全部,只有包容学生的差异,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变得正常。
学生的表情告诉我,昨天的工作至少没有搞砸。因为他们期待的表情就写在脸上。新的一节课又要开始了,我尽可能放慢讲课的节奏,给每一个同学都有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把教学上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串联系起来,风趣加幽默,深入浅出,这是我的拿手戏。当大多数学生在配合老师完成课堂训练的时候,有少数几个同学表现出漫不经心或很无助,我知道,这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普遍问题,也是滋生学生两极分化的根源。处理这个问题我有很多种直观经验,如何让优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我想让优生和差生同台亮相,让六个同学上黑板练习,当然选这六个同学应该是有讲究的,既要有会做的,而且要多一点,可以是四个,也要有不会做的,因为这便于点评和信息反馈。
我是根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选择了学生,其中一个同学坐在位置上不肯上去。教室里沸腾了好一阵子,我没有去制止,我离开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时而躬下身看看一些同学们的习作,时而注视一下黑板。黑板上的结果正如我所预料的,有四个同学都做得还可以,一个同学没有完成。我不经意来到了没有上黑板的那位同学身边:“怎么不去试一下?”“我不会做。”我当然不会因为学生的暂时不配合而去批评他,这是我教学的一贯原则。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几个同学的练习。”在分析完学生错误以后,我说,“同学们,做题出错就像平常犯错一样,再优秀的学生也是避免不了的。老师决不会因为你们做错题而对你们有什么看法,因为老师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经常犯错。让你们上黑板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你们的问题,这样我就可以及时纠正你们的错误了。相反,老师给了你机会你又不上来展示,这样你的问题老师无法知道,你就可能失去纠错的机会。好可惜啊。”
我时常想:要让小孩要学会走路就不要怕他摔跤,不然他就永远迈不开第一步。要想不犯错,除非你从来不做任何事情。当然我更多的是在反思,自己上课表达清楚了吗?是否足以吸引学生?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自己采用了什么办法来收回他们的心?学生练习作为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身就是为了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漏洞,有时候先让学生掉进陷阱里,给他们长点记性,可能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一点我以前经常试验应该是很有效的。
“你们经常上黑板练习吗?”“没有。”后来我才知道,进入高中老师以后让学生上黑板练习这样的事少之又少。虽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让学生上黑板练习,上黑板练习也不是训练学生胆量和能力的唯一方法,但一个学年、二个学年学生都没有机会上黑板、上讲台,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可能缺少点什么。 “同学们,上黑板、上讲台来完成练习,展现你们优点或缺点,这都是我想看到的。因为错误的答案和正确的答案一样重要,一次实践就成功的东西,下次重做的时候不一定还是成功,而这次错误的实践因为加深了印象就可能避免再犯错误。”
“同学们,利用这个机会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表现一下自己,这对增强你们的胆量和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我曾见过有些老师在公众场合发言,站在台上老是控制不住手脚发颤,上台前的满腹经纶,一到台上便语无伦次,甚至连主题也丢了,这都是因为有意锻炼太少的缘故。一些同学上中学什么干部什么活动他都不感兴趣,胆量和能力就一直保持在没有开发的水平,这其实对你们以后的竞争与发展是很不利的。在班上,我主张同学们要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体验、表现和锻炼自己,这是你们的权利。过分低估自己是毫无益处的,如果你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先投入这个大的锻炼场合,不管你现在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多试几次才知道自己行不行?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不是光有空想和思考,而是赶快行动并尽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你才会知道自己的价值。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在各种场合敢于亮相,勇于亮相,争取亮相。”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请老师们吃饭,家长热情得很,席间,家长的家人齐上阵,差不多所有的老师都被灌得晕头转向,但是家长没有忘记一个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想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当个班干部。回家的时候,有个老师跟我说,这个家长也太有心计了,吃一顿饭就想让孩子当班干部,这年头搞公关,老师也成了目标啦。我想,做家长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有什么错?当班干部没有报酬,还要做很多事。家长不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锻炼,以后更加适应生活。我想我有责任满足家长这一点不高的要求 。于是,我改变班干部选举的游戏规则,在班上推行了班干部轮换制。第一届是自由竞争的,那些长期以来干过很多回合的 “老干部”自然就有了优势,在第一轮的选举中大获全胜。这个结果也是我所预料的,开学万事难,让一些有经验的“老干部”带好第一棒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我规定班干部任期一个月,而且不得连任。我知道这样做要加大班主任的工作量,但为了培养和发现每一个同学的能力,这样做是值得的。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以后,学生们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会有管理别人的那一天,如果自己现在不做好,以后怎么管得了别人。每一组班干部都制定了明确的职责,有班委会工作日记,做完一任,月底要向全班同学汇报。每到月末这个班上的同学就很兴奋,个个摩拳擦掌,一个月比一个月有新意。这样经过一年的循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当过一次班干部。这给每个学生创设了参与管理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很多学生的特长。如果说环境塑造人,那么,班级文化就是像空气一样的无处不在的环境。让每一个人去参与和感受管理,就是想造就这样一种班级文化,真正高明的班主任特别擅长利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反,那些事必躬亲、只会在讲台上嗷嗷乱叫的班主任,是带不出好班的。
教育的目标鼓励和争取学生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成绩存在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人无全才,如果学生们只限于或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去“扬长”,这才是人才培养上的最大禁忌。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人类积累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想学尽很多很多的信息,这只能是瞎忙,所以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十分必要。所谓选择性的学习是指在合适的时间、适合的地点,由合适的人来做适合的事,现在的问题就出在,用超量的时间,在狭窄的空间里,压抑着孩子天性,逼迫着学生去做不愿做的事。老师鼓励学生冒尖,也就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想学习,求上进,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同伴的尊重,乃是人的天性。如果学生中有人暂时没有好好学习,不求上进,肯定有别的原因,或学校,或家庭,或社会的。决不可一味指责,加罚、加压;决不可颐指气使讽刺他人,侮辱人格;决不可因为自己暂时找不到方法,就把学生定性为“竖子不可教也”。评价学生不妨多几把衡量的尺子,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对有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
参考文献:
《班主任工作新探》 科学出版社 2007年4月
《班主任工作读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