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盲目型与反思型教师PK之浅析

盲目型与反思型教师PK之浅析

日期: 2014/2/27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海陵学校 刘建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师陷入困顿之中,或是突不破传统教学观念的羁绊,或是“自我”个性迷失,最终导致课改“穿新鞋,走老路”。唯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丰富教育智慧,才能真正在课改中乘风破浪。这是一场两种类型教师的PK,更是一场教师自我追求与自我迷失的PK。
   【关键词】 盲目 反思 新课改 传统观念 自我实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日趋快捷,逐步深化,教师所被赋予的职能内涵早已更宽更广。这就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新课改撞击的重重阴霾,相当一部分教者患了“失语症”,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及语言,无法控制自身发展类型。那么,不妨来一场PK,细细品味,或能对芸芸教者微有所启。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盲目”解释有“认识不清”之意,那么何谓“盲目型教师”则不言而喻。而“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一种追问、审视、质疑、剖析……且看两者在新课改的主战场如何博弈。
   一、面对传统观念的羁绊,如何展翅飞扬?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其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威力成为一种羁绊。
   盲目型教师:走进其课堂,“满堂灌”的形式是他的习惯,习惯于按预先准备好的提纲组织教学,习惯于向学生提问……他潜意识里认为该讲的知识点都讲到位了,什么讨论,什么天马行空的提问,实有浪费时间之嫌。
   反思型教师:他崇尚“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圣人名言;他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在关注教案,还是关注学生发展?是在自我主宰,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启迪式,还是填鸭式?他时常反思课改要求,是只懂皮毛,还是领悟了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实施,还是敷衍了事、形而上学?
   结论及评析:反思型教师不做课改的看客,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实践着“高效课堂”、“快乐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工作中有过困惑徘徊,但在新课改的大浪潮中逐渐乘风破浪。而盲目型教师仍踯躅于旧的教学模式不能自拔,教的教得辛苦,学的学得辛苦,“高分低能”之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盲目型教师对新课改的内涵认识不清,在他们看来,我们所提倡的课程理念,不过是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新名词而已,最终导致教改“穿新鞋,走老路”。
   二、身陷“自我”迷失的沼泽地,如何全身而退?
   1、是否“自我”个性迷失,教学艺术性缺乏?
   盲目型教师:迷信教学参考书,崇拜教材,不敢超越一步,上课过多照本宣科;喜欢借鉴名师的教学模式,但明显处于操作层面,属于“搬运工”式,谈不上教学艺术。
   反思型教师:经常钻研于教材、教参,经常取经于名师课堂,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并实践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讲究教学的艺术。
   结论及评析:盲目型教师对自己应有的教学个性风格认识不清。不知道将教材原生态文本转变成教学动态文本,在他人之长面前完全倒戈相向,盲目地、简单地跟从,迷失了自我,缺失了教育的智慧,达不到教学艺术的层面。深究原因,是其对自己教学“反思”不够,付出的劳动还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学习、培训不足,理解接受能力不强,不是出现当年自己的老师怎样教自己,今天再怎样去教自己学生“近亲繁殖”的现象,就是出现照本宣科或学他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现象。
   2、是否迷失于学生之中,忘却自我实现的需要?
   盲目型教师:湮没于社会给予的诸如“蜡烛”、“春蚕”、“慈母”等美丽的职业光环中,长期在这沉重的角色期望激励下默默耕耘,辛勤劳作,为了追求升学率疲于奔命,他的成功完全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
   反思型教师:对于“蜡烛观”、“春蚕论”、“园丁赞”,他明白这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赞美,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但他知道,这种无我的精神追求绝不是教师的全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他体会到了教师追求的成功感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学生的发展,还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结论及评析:这里的“自我实现”就是指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盲目型教师就是对教师的自我实现认识不清。诚然,教师需要真诚奉献,为学生的成功竭尽全力。但是,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自我实现并不能划等号。陶行知先生早就强调过“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的“双创”观点,他告诫我们既要创造出学生的成长,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来。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实现的不断追求,比如说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课越上越精彩、进行教科研并取得成果……自身的潜力得到发挥,才华得到展示,才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会激励教师充满激情去工作,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简单的说,教师追求的应该是师生共同得到成长和发展。而盲目型教师的表现则是将“教书匠”形象给予凝固化,只是按部就班生产合格产品。这就造成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也漠视了教师的人格独立与个性精神文化的追求,丧失了自我期待的意识。从而引发职业倦怠,严重的还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最终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可见,反思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李镇西《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才会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直挂云帆济沧海”,才不会盲目而麻木地工作,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愿我们每一位教者永不停止“上下而求索”,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断丰富教育智慧,实现“双创”!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4、李镇西.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演讲稿)
   5、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