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整合
摘要:《机械制图》的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得到解放,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现在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机械制图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它贯穿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之中,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有机”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二者的有机整合点。
二.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实践和方法
以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胡建生主编的《机械制图》来浅析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实践和方法。
1. 内容组织
学习内容的组织是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重新组织建构的,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等。在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关键。第二章《三视图的形成及对应关系》,利用AutoCAD建立三投影面体系将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滑地过渡到三维,认识三维图形,为识别三视图的方位关系打下基础,利用3D软件将教师事先制作好的物体模型从不同的方位展现给学生,用PowerPoint展示物体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引导学生上网搜索AutoCAD和3D软件,指导学生下载、安装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接触信息、利用信息、处理信息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机械制图》的乐趣,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
2. 思维引导
思维引导是基于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组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链”,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和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章的投影法和视图的基本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影子形成的视频,展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所形成的不同影子。给学生设计引导问题:(1)影子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2)投影的方法有哪些,正投影有哪些基本性质?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投影法和视图的深度思考,提升了学习效果。
3. 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通常需要将相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然后设计系列化的若干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次完成任务,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第二章第四节基本体的投影时,教师可设计的活动:(1)借助因特网搜集基本体的相关资料并分组讨论;(2)利用橡皮泥或普通泥土建立基本体模型,作品拍照后发布到校园网上展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群体活动参与度,促进相互交流;借助因特网搜索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拓展知识面;开展辩论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4. 资源组织
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学生既有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常常难以支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个时候,教师策划、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支持作用。合理优化的教学资源组织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优化资源利用的重要方面。有关教学资源的组织,现代信息技术能与《机械制图》完整的有机融合。绪论中制图的作用所要的需要的资源可以从网上搜集,也可以购买光盘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投影基础、组合体、轴测图、物体的表达方法、常用的标准件、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章节资源的获得更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5. 学习环境创设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必须在一种环境中展开。学习环境范围广泛,我们熟悉的教室、社会甚至信息技术支持的虚拟空间等都可以纳入到学习环境范畴之下。各种学习环境拥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各类学习环境的不同功能特点作出选择或设计。《机械制图》的很多知识,比如,正投影作图基础、组合体、轴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内容都可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房利用教学光盘、课件辅助教学讲解,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基础知识与二维、三维图形的绘制;利用3D,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零件的立体感。
6.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基于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而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学习成果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后,对学习评价的理念、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正等轴测图后,我们不完全用测验与考试的分数来做学生行为判断,增加一项评价项目,学生绘制的轴测图,由学生自评、同班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这三部分组成,考核学生学习成果。这样较之用测验与考试分数来做学生行为判断对学生具有激励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查找不足,也有利于老师进行相应的反思,可以更有利地促进今后的教学实际。
三.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误区
1. 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极端化。认为凡是《机械制图》授课必用信息技术,无信息技术不能上《机械制图》,走上了极端。信息技术和《机械制图》的整合只是用信息技术为《机械制图》服务,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代表全部《机械制图》教学。
2. 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形式化。认为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只是样板戏,只是在玩弄教学游戏,上公开课和研究课时做表演用。
3. 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专家化。认为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我们只是被动地应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不能和课程有机地结合。达不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4. 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的单边化。一是认为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整合是教师的事情,教师用好信息技术,学生只要接受教师传给的知识就行。二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课时,老师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整合由学生去做就行了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教师用信息技术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2011年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中级) 互联网。
[2] 胡建生主编,《机械制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胡小勇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