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意义和方法

日期: 2014/2/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 张晔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忽略了其连续性。如何保证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根据课程的特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编排在脑海中搭建一个知识框架,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与被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连续性 意义 知识 框架 构建
  
   众所周知,目前中小学教学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为了从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创造出最佳效益,广大教育工作者往往深抓课堂教学管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大量事实证明,我们在发挥其专业智慧、将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既丰富了教学形态,又充分激发了新课改的活力和生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课堂教学科学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其连续性。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同时,课堂教学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片断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宜考虑如何保证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形成一个粗略的逻辑框架,从而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与被动。由此看来,在学前由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课程知识网络则显得尤其重要。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在学生学习中的意义:
   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在施工前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房屋的结构。同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前也一定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编排在脑海中搭建一个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以后的学习,知识点的补充就是给这个框架添砖加瓦,使其完善、坚固。
   1、学生对课程设置的了解、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是改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现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每门学科的脉络非常清楚,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点中做到层次分明,突出核心知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然而,在这么多年的求学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太过强调怎么学,而忽略了学什么,笼统的“授人以渔”在学生的整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往往被高估。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熟悉每门学科的特点,了解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甚至重点、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构建系统的课程知识框架是学生举一反三,轻松学习的需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课程知识框架构建的培养,常常把一门学科割裂开来,在一章一节的讲解中,强调单个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学生不能抓住整个学科的提纲,只能孤立地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必然带来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弊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一听就懂,综合练习时却一做就错,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联系,因而思路狭窄,不能俯瞰全局。
   要想改变学生这种思维狭隘状况,教师必须带领学生首先统领学科的主纲,从纲到线,从线到点,从知识的全局出发,把握知识的整体,能更好地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的外延,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轻松学习目的。
   3、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学生巩固学习知识的需要。
   一个在脑海中成功构建课程知识框架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将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这种串联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是自我复习的过程。因而,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近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还是考前的总复习,都不会增加学习负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练习,背课文,看习题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整个学科知识框架遍历一次,回顾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平时进行了哪些练习,哪些地方曾出现问题,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毫无疑问,只要能这样做的学生,就是一个会学习,也将会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学生。
   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知识框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尝试在课前与学生一起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引导学生一起通读整本教材,把握教材的阶段要求,做好课时分配,让教师和学生都对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需要心中有数。这些原本属于教师单方的课前准备工作现在都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课程设置及学科特点会有更透彻的理解,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后还要引领学生对照教学大纲进行不间断的回顾,以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既有的知识框架。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全、看懂课程目录
   教师在正式讲解新课程前要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特点,介绍同一学科前后教材之间的关联,教会学生学习看懂课程的目录,全面了解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联系,让学生把即将要学习的学科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略的框架。教师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构建课程知识框架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的过程,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只知道垒墙的泥水匠。
   2、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各章节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前要带领学生熟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等。教师备课时所列举出来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的一个步骤。但这些内容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并根据这些内容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
   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回顾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带领学生结合新学的内容,对前面所讲的知识进行回顾,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也加强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头脑中原本模糊和空乏的知识框架逐渐清晰和丰满。
   总之,教学工作每个教师都会做,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好。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一个成功的导演,要在新课讲解前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从知识的全局出发,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才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目的去探究,才能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快乐学习中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明燕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 威海高区第一中学 2010-12-23
   [2]、赵迎春 《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与建构》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6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