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师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师指导

日期: 2014/2/5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张春景

一、 教学目标,变“教学目标”为“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前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只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所有学生一个样。可事实上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一的教学目标会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这样做严重影响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考虑因人而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大纲的制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确保学生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既不脱离实际又便于操作。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明确自己要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对于自己设定的目标,学生不仅可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而且有可能超越目标。当他们一次次地完成和超越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二、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研究;只研究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决定学”.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作为英语教师要由“以教定学”变“以学定教”;要由“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变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如下角色:
   1. 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计划、步骤、活动情景和活动重点、难点等,保证教学以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是学生对活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引入、呈现、操练、实践、巩固等阶段,各种活动长短不一,重点、难点各异。因此需要教师按设计的方案有序地组织学生的单人、双人或小组活动。活动时,教师可先指定学习好的、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让学生轮流组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离开了教师的正确组织,学生就会变成无序的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 学生学法指导者。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基础教育阶段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学法。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以实现教学最终目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更应如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导听、导说、导读、导写和导思等。例如在导读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有关测试练习,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要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三、 教学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只进行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这样既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没有学生的参与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学评价多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既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这也应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学应采用的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来完成。这些活动应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应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终结性评价应注意对学生听力、口语等综合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既重视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其中教师的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进步,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激励性的语言容易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刺激,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受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知识的内化到自主发展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