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开始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从乡土史挖掘学习资源进行相关的历史教学活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本文就此谈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补充乡土史的意义。
【关键词】爱家乡,乡土史,新课程历史教学,运用意义
一、在教学中运用乡土史,更适应新课程的有关要求。
《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对新课程的实施特点是这样定位的:“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融入社会生活。”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历史首要的是教会学生爱国,爱祖国要从爱家乡,爱家乡的历史开始。“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中富有活力的因素,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它虽然“局限于一个地区、方域”,但有很多的优点:1、“内容的广泛性,地域险要,民风物俗、政治经济,无所不包”;2、“具体、准确,真实性”,“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3、“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框架,内容丰富,灵活变通”。开发乡土历史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能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的。
二、在教学中补充乡土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过分简单或过难的事物兴趣度不高,而对中等难度事物兴趣则偏高,“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习时的联想。因此,教师在讲授涉及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爱学历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
三、运用乡土史,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历史,能弥补教材的某些局限。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教材虽反映了国家历史全貌和一般规律,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和价值,它具有史料的典型性和严密的科学性等特点,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它及时地补充了一些新材料、新成果,内容编写的大小字和图片、注释等,也有利于教材的生动形象,增强了可读性,既便于学生学,便于教师教。但统编教材还是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有点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生活区域,难以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回答、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微观历史问题,而是偏重于宏观历史规律和历史知识的传授。其实,历史教科书里有很多内容都能与学生身边的事产生联系,不论古代的、近代的都有。“乡土史是全国历史的一部分,属于全国性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现象,往往在地方历史上有一定的具体表现及影响”。③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补充有关的地方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方面或从一个地区的情况看到全国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当我们身边历史素材引入课堂时,我们将会发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去实践。
①走出课堂,走进历史。我们可以以下面路线来一次大旅行,完成一次“红色之旅”,感受一下当年无数先辈用热血写下的豪情壮语与战果。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州(苏中七捷)→徐州(淮海战役)→南京(渡江战役攻占南京)。
②参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或故居。南京博物馆、中山陵、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盐城革命烈士陵园、陆秀夫故居、乔冠华故居、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南通博物馆等,结合教材,确定参观内容,考虑高中学生学习紧张,在自愿报名、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利用暑假分批次组织进行活动。
四、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转化成对历史的情感,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情感,也是每一位中国人必备的精神,它的培养需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
①名句让学生感受历史特有的美,“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名人名句,使学生更对当年毛泽东主席得知渡江战役取胜时他高兴心情和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②历史人物的精神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大家对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非常熟悉,学生对非常敬佩位这忠贞不二宋朝时的名相。与他同朝为官的陆秀夫,同样会让我们感受到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同卖国求荣的奸臣作坚决斗争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是立国之本”。会让我们感受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爱国教育情怀。
当这些感悟、内心震憾、自豪、自勉从学生口中传出的时候,历史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我认为,在历史新课程高中教学中补充乡土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发挥学生对乡土史的亲切感、真实感这一优势,用乡土史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家乡已有的一定了解等来进行教学,将会使我们乏味的历史更亲和,遥远的事件不再陌生。当学生参与历史新课程的积极性更高时,我们预期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就更容易达到了。
【资料来源】: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Ⅱ》[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⑴
2、刘海燕。《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4,⑴
3、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⑴
4、金明强。《走出课堂,融入生活》[J],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6、贺心滋。《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