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介绍了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1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受应试教育的约束和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过于重视“考点”而忽略了个性化阅读,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性的理解,由此而导致高中生虽然经历了十年的语文学习,但是语文能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普遍表现为阅览面小,知识面窄,见解单一化肤浅化,语言贫乏,思维呆板,阅读品味不高,阅读能力偏低。
2高中阶段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特别体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会因为他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阅历的不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阅读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允许并鼓励他们对阅读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特别的反映,允许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允许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哪怕是是“突发奇想”也要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阅读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拒绝“标准答案”。 在此原则的基础上,阅读教学中笔者常采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2.1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创新思考。高中语文教材以及配套阅读文本中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丰富的内容,隐含着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以及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考方式、表达方式以及丰富的感情,而这一切都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刻去阅读和理解,才能有所发现。这些文章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笔者在进行这些文章的教学时,总是时刻记住自己引导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主体,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对答案不是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分析是否合理。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笔者在进行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是90后,而这个文本的作者郁达夫却是上个世纪出生的作家这一时间跨度,这一时代不同。采用了对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的简历以及相关作品的方式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扩展四维;通过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深入探讨,交换意见,引导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悲秋情怀。体会这个爱国作家是如何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下,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从而深刻感受到的“秋味”。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的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
在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笔者便指导学生阅读了有关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感受那些青年的强烈反旧礼教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郁达夫是怎样从一个最初的苦闷青年,最后成长为一名爱国主义者。
2.2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导向作用。尤其是对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性教学时,更要注意教师的这两个重要作用的发挥。一定要在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作的同时设置一些与阅读材料有关的重点问题,并在验收环节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冲突与解答中,深度思考。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敢于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个别的有失偏颇的现象,笔者也及时的进行引导,使他们及时地回归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比如,笔者在进行陆蠡的《囚绿记》一文的课外阅读进行教学指导时,便是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把学生阅读后对这个作品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理解、体会写出来,并分析作者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当然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透过文字看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有的学生则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这篇文章笔者用了三个往复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理解、交流,学生们才分析出了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远比传统的灌输给学生写作思想和写作方法的教学效果好得多,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到位,思路广阔。
2.3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提出相关重要,科学的问题设置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向更深层次进行探索。
比如,笔者在进行柳永的教学《雨霖铃》时,便设置了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这首词中,你认为堪称“千古俊句”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只要能言之有理就可以。)2、有谁知道“霸桥折柳”的意思?你能举出代表这个意思的其他诗句吗?(这里只要说出柳与留谐音,“代表别情”的意思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经过引导,学生能体会到亲人离别家乡和亲友,就像离开了树枝的柳条,无论插入到什么样的地方,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由此来表达对离别的亲人的一种美好祝愿。诗句则比较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最早的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后有隋末无名氏的“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白居易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的“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烟。”等)。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不求一致。)
3结束语
高中阶段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寻找到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应旭.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J].中学语文,2012(07).
[2] 李时彦.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教学课例与解读[j].高中语文教学研究,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