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摘要】:一“问”激起千层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让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标尺,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关键词】:问题 提问 方式
一“问”激起千层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展翅飞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分析的好习惯。
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更需要教师的艺术化的处理,作为语文教师理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更要掌握提问艺术,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课堂提问的度、量,还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作为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适时地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有效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并寄予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我们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还存在某些误区,有的语文老师为提问而提问,有的老师问题缺乏启发性,有的老师问题提得过大或过小,这一些现象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表面上是轰轰烈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学生一问一答,但由于教师所提问题的琐碎、肤浅、无目的性和缺乏针对性,从而让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此变得低效、无序而乏味。
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从实际出发精心提问,而且还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挖掘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来设置问题,从而让教师的问题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接下来我谈谈我对于课堂提问的几点做法
一、发散性提问
众所周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其多义性,因此我们在欣赏她们的时候,其实就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期间融入读者个人的感情体验和主观思想,具体表现在对作品人物的分析评价上,表现在对作品语言的感悟上等。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更富神奇更富具魅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巧妙提问中打开思维的大门,畅所欲言,引领学生领略文学语言的姹紫嫣红的无穷魅力。比如我们在教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时,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诗歌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提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来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在此教师不应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自由思考,这样学生们就会畅所欲言,有同学说该诗写给其妻子,抒发一种夫妻之情;有同学说,诗人写作此诗可能是表达对情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也有同学认为此诗不是爱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对此教师不应粗暴打断,扼杀,而是适时引导,这样学生通过个性化的独特理解,加强了对该诗的深层次的理解,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想象式提问
想象和联想是语文学习一对翅膀,其中想象无疑是语文阅读分析的一大法宝。想象是对阅读中语言表象进行再加工,进而创作出新的形象,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语文课堂“想象式”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其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想象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因想象带来的审美愉悦。例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死,我们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想象“假设阿毛没有被狼吃掉,结果会怎么样?并请学生进一步分析造成祥林嫂个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有的同学说假设阿毛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可能不会变疯;有同学说假设阿毛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可能会和第二任丈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假如…通过学生的大胆想象,既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启发式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我们的课堂的提问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问题提得过于直白,那么就会缺乏启发性,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课堂感到厌倦、乏味。因此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对于提问不能“直问”,应该注重提问的技巧,采取“曲问”的方式, 一个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曲问式”提问,则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对话架设了一座桥梁。比如在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当欣赏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时,我就尝试着问学生:“读完这句后,你觉得哪个字写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泻”,我接着问:“为什么?”同学们一下子显得很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启发式地问:“假如‘泻’改为‘照’如何?经此提示,学生们一下子豁然开朗,通过对比分析,很快明白了句子的内涵,体会到作者语言的隽永、凝练的特点。
四、质疑式提问
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质疑是语文教学中除旧布新的桥梁,是学生认识深化的阶梯,通过质疑式提问,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例如我们在教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疑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同学们,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一个个认认真真地研读起课文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剖析题目含义,把握文章内涵,从而达到“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她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平时多思考、多学习、多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