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
摘要: 在中职学校,语文属于基础课,而非其他技术专业课。而中职生的语文素质较差,以至于中职语文教学长期陷于困境。这就需要中职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语文教学的创新,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创新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一直是任何学生必不可少的主课。但在中职学校,语文却属于副课,学生对中职语文缺乏尊重。同时,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录取分数线低于中考分数线,学生基本上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水平薄弱,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不强,许多人甚至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而且学生们考中职学校就是为了早点混口饭碗,他们认为语文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
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方式也仍然停留于封闭式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一张黑板、一根粉笔、一块讲台进行单向灌输,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知识点,却让学生大脑皮层在长时间单调刺激下陷入抑制状态,只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兴趣低落,甚至厌学;学生们缺乏学习热情,反过来又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致使一些教师身心俱疲,甚至厌教。
二、中职语文教学创新
(一)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问题作为实破点,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中学会质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问题,应用自己的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2]。
如,在教学《项链》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美丽、丰韵、娇媚的妇女能够享受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呢?“幽静的厅堂”、“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莫泊桑写到的这些东西,有没有夸张的成分?“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下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莫泊桑写到的这个情景,是否有虚构的成分?你是否支持玛蒂尔德对虚荣的爱慕?是什么样的社会原因造成了玛蒂尔德如此爱慕虚荣?“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莫泊桑用这句话作结尾,用意何在?然后把学生们分成不同小组,组织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倾听,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不能打断任何一个学生的讲话。
在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评判探究式学习不能搞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看法。有些中职生生活寒酸,对当今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象心怀不满,可能会对玛蒂尔德表示同情,甚至支持她爱慕虚荣;还有些中职生会搬出“宁愿坐在宝马后面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对这些意见,教师不能作道德审判。
当学生们讲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们: 14世纪~19世纪,法国一直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平民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而从路易十四开始的各代法国国王大兴土木,在巴黎营造奢华的宫殿,日夜与美女们宴舞,向平民百姓炫耀高雅奢侈的生活,彻底败坏了社会风气。许多没有珠宝,没有漂亮衣服的妇女,只凭自己的美貌也可以跻身上流贵族社会当情妇。这就导致19世纪巴黎妇女们自甘堕落,爱慕虚荣成风。但当时巴黎上流社会已经破产,贵族们只能靠虚假的珠宝维持面子上的虚荣!——当学生们为教师的讲述感到震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再去思考玛蒂尔德的命运与性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美育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的去追求语文美,自己去发展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的真正实现是既能入于其中,又能出于其外。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深藏的意旨和外在的形式美进行探寻和鉴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3]。
如,在教学《前赤壁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鉴赏这篇千古佳作的语言、意境。教师要让学生跟随苏东坡的文笔,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展开文思的脉络,体味苏东坡内心自由之美(“一蓑烟雨任平生”)。要让学生掌握苏轼在写作上“情、景、理”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在写景中展开议论,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并且极富声韵之美。
结束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应用探究式学习,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审美素养,这样才能突破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推动中职语文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赵艳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J].赤子(上中旬), 2014(11):148.
[2]王晓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J].才智,2010(18):5.
[3]吕航.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