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学校校园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中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心与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其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绿化等收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讨论。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活动与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学生的秩序以及学校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中职院校的环境建设与绿化也是校园文化在建设时的一项重要的标准。由此,在大力发展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时,还需要同时兼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绿化,做到同时建设与巩固,进而有效的提升中职学校的综合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绿化;校园文化建设;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格外的关注。在此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存在着校园环境质量较差,不注重园林绿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捉襟见肘,单调无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之外的问题与现象。据此,就需要中职学校在进行规划布局时,要将学校园林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使校园绿化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又要在校园绿化建设中考虑文化功能,二者统筹兼顾,不可偏颇。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相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学校的校园绿化对于学校而言,既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又是为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创设一个美好的休闲环境,进而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环境绿化与校园的文化建设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一、中职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存在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不仅包含了校园中的建筑设计的理念、校园景观、校园中的绿化及美化等物态实质化的事物,同时还包含了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以及学校中存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准则等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对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有着道德的培养与教育。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也要考虑经济、实用。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爱护和维护,贯穿和体现“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把师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全校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墙壁、雕塑、广播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宣传科学、宣传职业教育理念。陈列、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和课余活动中生产、创作的产品、作品等。通过这些宣传,引导学生从爱专业、爱技能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利用好“五四”、“十二九”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机会,搭设成功的舞台,使那些特长较突出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加强对课后技能、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辅导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要搞形式主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中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多,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相对滞后,尤其是学生们对于自我的约束与管束的能力较差、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较低、没有形成全面良好的是非观念等。进而导致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育及对学生的管理能力乏力,缺少相应的校园文化感染力,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中职学校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力量来源,肩负着培养我国大量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加强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学校校园绿化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其学习与生活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校园环境的状况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创设优美、安静、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吸引中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极大的凝聚作用,进而高效的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中职人才。除此之外,在树木葱茏、花香四溢的校园中学习,能够极大程度的陶冶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操,丰富及精神世界,进而有效的对学生热爱大自然及爱国爱校的思想进行启迪,有着良好的育人功效。
1.立足于校园环境的整体思考
1.1中心区文化广场应以混合式植物配置为主。以乔、灌、草组合成丰富层次的植物群落,辅以自由大方的植物图案,通精心修剪,形成收放有序,既有生态功能,又有浓郁文化气氛的绿色环境。
1.2对学校小游园建造和命名应注重学校文化的特点。采用小径、草地、花树、果树互相配合的方式。使其红绿相间,高矮错落有致,时时花开不断,营造了一种四季如春的环境气氛。
1.3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如在酷热的夏天阳光猛烈,树荫就显得格外珍贵。一般来说学生实训区,学生宿舍区与篮球场的大草地等开辟部分场地建成树荫活动场,种植一些高大乔木(如南洋楹、木棉、凤凰木等)与学校主干道的行道树相首应,来增强校园的亲和力。
2.深化校园规划与建筑相协调发展
2.1树种选择要反映各景点、各分区的种植特色,四季植物配置的形态、色彩。行道树采用合符立地条件、形态美、遮荫效果较好的树种(如芒果、人面、大叶樟、阴香、大叶榕等)。
2.2校园内的小湖岸处理应做到亲水与遮荫、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利用湖岸开阔的空间设置互为对景的亲水活动场地,并对校园的主体建筑(教学主楼、图书馆)产映衬作用。湖岸的绿化配置要考虑对岸视点的尺度,做到有活泼的天际线,又有丰富形态和色彩的植物(银杏和柿子树)景观序列。
2.3校园局部的绿化设计应符合绿化规划的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分期进行。要充分尊重已经确认的校区修建性详规,在功能分区、视觉走廊、建筑物与环境关系,人流车流方面的考虑等均需认真对待。把握好各点、远、中、近视觉效果和相互间的尺度关系,以建筑景观为主,绿化景观为辅。充分考虑建筑功能要求,做到植物造景与主体建筑相协调,与现代风格的校园建筑相协调。
三、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绿化的相互影响
中职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校园中创设一种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氛围。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尤其是在进行人文环境的建设时,校园优美的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的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建设其更加优秀的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1.倡导校园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1.1充实校园文化,教育性原则: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说话,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
1.2以人为本,实用性原则:绿化空间的处理要以人为本,完善环境设施,根据学生需要道路不要绕过,要取最短路径。配置休息椅、休息亭,停留休憩空间。考虑师生们的活动场地,满足遮荫需求,体现对师生员工们的关怀。还要以人们的观赏距离来控制植物观景的尺度。
1.3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在校园绿化方面,学校应遵循园林绿化的普遍原理,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特点要求,学校不是休闲公园,不是市政广场,因而学校不能只考虑绿化、美化,还要考虑如何绿化、美化来营造良好的教书环境,学校的园林绿化必须坚持为学生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指导思想,严格尊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2.创建社会融合与价值多元的生态校园
2.1增加文化设施,提高绿化品位:注入校园文化的绿化环境可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促使师生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使校园绿化环境成为浸染学生的第二课堂。
2.2丰富多彩,艺术性原则:加强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将植物景观“立体化”。采用点、线、面结合的配置手法,以丰富多样的原则,既有丰富的景观变化又有在变化中的和谐统一,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营造出令人留连忘返的校园景观。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叶似火,寒冬傲枝凌风。
2.3注重生态,科学性原则:应注重植物的叶面系数(多种阔叶大树)、造氧和遮荫功能,改善校园小区的小气候。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本地乡土树种,并使其合理使用。植物配置要考察立地条件和其本身的生态习性。
四、结语
随着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工业的革命带来环境质量的下降,校园绿化也成为现代社会对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它是学校一面镜子,能够从中折射出学校的质量、档次和精神面貌,园林绿化有改善小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美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休憩、运动、教育的场所等多种生态和服务功能,有利于师生脑力劳动后恢复疲劳,增进健康,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校园绿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将校园绿化格调融合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对校园绿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进而共同促使中职学校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曹晓军.浅议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