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文为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 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液压传动和气压技术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17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被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印刷、军工中的高速响应场合、航天等领域。由此可见,《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液压技术、气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学生会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性能特点,为从事机械加工行业及使用维护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元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典型的系统工作过程和常见的系统故障分析这些知识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
一、要开好头,通过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课,要重视对绪论的讲解,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萌发对本课程的求知欲。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绪论课的教学环节,在绪论课上可以跟学生像是聊天一样,讲讲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的例子,讲以往学生的故事,告诉现在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讲讲液压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告诉学生专业课学得好,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凭自己的技能找工作。反之,专业知识学得不好,将来即使找到工作也不能胜任,也许只能像机器人一样只会做呆板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开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第一节课的精彩教学打动学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
二、精心准备,精选教学内容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这门课里有些知识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因为这些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备课时要去除一些理论性很强的公式讲解,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课程讲述要由浅入深,简明扼要,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泵、缸、阀等主要元件和基本回路的讲解,侧重于基本回路在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带领学生学会分析排除回路中的一些常见的故障,学会合理选用液压与气动元件、分析液压(气压)系统、设计简单的液压(气压)系统,并结合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的介绍。
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对比教学法,比如在讲解液压控制元件中的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时,要通过职能符号的对比、工作原理的对比、使用场合的对比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可以用列表的行式引导学生对比,便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分类 直控式溢流阀 直控式减压阀 直控式顺序阀
职能符号
工作原理 通过调整弹簧的压力控制进油路的压力,并保证进油压力稳定,出油口与油箱相连。 通过调整弹簧的压力控制出油口的压力,并保证出油压力的稳定,出油口与减压回路相连。 通过调定弹簧的压力控制阀的开、闭,出油口与工作回路相连联。
泄油方式 内泄式 外泄式 外泄式
常态下阀口开闭情况 常闭 常开 常闭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展示、播放视频、仿真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液压传动基础及动力元件这节内容时,可以准备若干医院中注射用的针筒,让学生用针筒抽水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用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千斤顶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液压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教学理念,把学生要认知的内容用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激励学生自发去完成任务,教师在实验室中讲出相关理论,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液压、气压实验台上自己动手连接回路,各组选出发言人总结陈述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启发、协助、发现问题、答疑解惑,最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对重难点或学生解决不好的问题予以点拨。技校的学生喜欢动手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较好的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中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交流沟通能力,学会自我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社会交往与团队合作、协调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是受益匪浅的。
实践证明,在《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了《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堂效率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液压技术》第三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第二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