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点思考

日期: 2013/8/16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晓莹

内容摘要: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全面展开,它不仅开拓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而且为我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一、挖掘教材,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
   在新课改中,探究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还有思维能力都无法达到所要求的探究水平。所以,就需要客观分析学情,进而对探究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于是我选择了那些只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与分析之后,就能付诸于行动的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比如,粗盐的提纯,食盐是他们每天都接触的调味品,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几乎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瞬间达到高潮,为后面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探究的时候,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发现亮点和误区,就及时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但并没有过分强调操作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之后的讨论交流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看得出来,每个人都受益匪浅。而我只需要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点拨,有时候甚至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奇的发现。
   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想到的试剂加入顺序有三条:
   ①BaCl2 → Na2CO3→NaOH→HCl
   ②BaCl2→NaOH→Na2CO3→HCl
   ③ NaOH→BaCl2→Na2CO3→HCl
   通过我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竟然有了第四条顺序:
   ④Ba(OH)2→Na2CO3→HCl
   而且学生自己有了结论:①Na2CO3一定要在BaCl2之后加入;②稀盐酸一定要在最后加入。这充分证明了只要我们选择了适当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积极创新,他们的探究水平和学习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天性的驱动。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诱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比如,《碱金属元素》中,把钾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尤其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可以体验到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是光、电、热现象,而且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又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中,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电池装置。我准备做一次学生实验,除了给学生提供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电极,导线,小灯泡外,还给学生提供了橙汁,苹果汁。学生进入实验室,看到提供的物品,就想知道这些饮料起什么作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不用我多说,学生在下面就已经跃跃欲试了。通过自己制作铜锌原电池和水果电池,对“化学能转变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一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
   三、精心组织,实施探究性教学
   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促进化学探究性学习。我们平时应当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媒体资料,尽量营造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电解池》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探究电解池装置。这节内容比较抽象,若采用传统讲授模式,学生不容易理解,影响探究效果,于是我采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电解池的装置,在电解池内的氯化铜溶液中绘出几个带有颜色的圆球,蓝色的代表铜离子、绿色的代表氯离子(当然氯离子是没有颜色的),然后让这些圆球动起来,先是离子的无规则运动,继而是通电后的阴阳离子向两极的定向运动,紧接着是离子到达电极上的放电过程,氯离子失去电子变为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电极上产生了气泡,铜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铜原子,屏幕上析出铜的电极颜色逐渐变为红色且逐渐加深,当氯离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向另一个电极时,计算机发出"嘟嘟"的响声,十分形象、生动。总之,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使微观现象可视化、直观化、具体化,提高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
   我们的许多学生在长期以来的传统式教学模式下,已经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往往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质疑的精神,在课堂上不敢于,不善于甚至懒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而情愿等待着老师去讲授,等待着老师去揭晓答案,灌输知识。这样,体现不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养成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习惯,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必修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选修4.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高中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细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繆水娟主编
   [4] 突破平庸 提升教育质量的31个跳板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严育洪主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