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

浅谈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

日期: 2010-1-22 19:49:51 浏览: 1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从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阐述了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內容和教学策略的革新,课程改革的程序和基本內容。
[关键词]五年制 高职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习阶段,既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它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诸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这主要由课程设置中的文化基础课来实现。近年来,由于扩招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走上了迷惘之路,学生没有学习文化课的热情、兴趣、动力,视其为耗费时日,甚至课堂上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在于加大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步伐,依据文化课教学“实用、够用”的原则,确立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凸显其基础性、实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
(一)课程改革的要素
1.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要有新意,有特色,能体现服务于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1)人才观的转变。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文化基础底子厚,既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
(2)教育观的转变。长期以来,在“知识本位”思想指导下,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高度综合化、复合化的趋势,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以“能力本位”的思想指导课程设计和开发。
(3)教学观的转变。应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要学、会学”,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局面。
(4)质量观的转变。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大学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均有自身的独特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文化基础课之外,还有60%左右的时间要学习专业课和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因此,高职文化基础课不应该也没有可能用普通高中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此外,随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逐年提高,我们也应当用一种新眼光和新标准来审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等不同发展阶段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质量,实事求是地确定质量评价标准。
2.教学内容的革新。
(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与生活性。各类课程都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范围要拓宽。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应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课程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切切实实做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同时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充分挖掘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教学内容在凸现基础性的同时,还要实现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对接,如数学课和制图课的对接,物理课与电气类、机械类课程的对接,化学课与金属材料课的对接等。在安排课程计划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具体的教学时段。如机电专业目前定的培训调子是以电为主的,那物理教学就可以打破课本的知识编排顺序,先教电学部分,再教力学部分;还可以考虑电学部分安排多一些,力学部分少一些。同样,钳工专业,可以考虑力学部分课时多一些,电学部分少一些。再如就数学课和它的上游课程制图课对接而言,数学教材中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部分的知识,就应当作为重点来讲。在目前实行专业一体化的教学中,不应当只看到专业课与实习课、工艺课与实习课的专业一体化,还要看到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专业一体化要求。
(3)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要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发挥文化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综合功能,精心设计不同学分、弹性化、可选择性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为专业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在模块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选择不同模块内容,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
3.教学策略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变革。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渗透职业指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通过参观、考察、调研,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消化、感悟、升华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推进基础文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含面试、实验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程序和基本内容
1.加强对需求的分析。
课程改革要从社会的需要、专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人手,确定各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
2.做好教学分析设计工作。
教学分析设计工作就是把已具体化的各种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列出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确定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选编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准备必要的设施,同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考核测试标准和方法,并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
3.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抓紧教材建设,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综合性、科学性,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做到求实、求新、求变,充分体现职教特色。基础文化课应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功能,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常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总之,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观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必须是课程研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共同劳动的结果。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服务为导向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更好地凸现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