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日期: 2010-1-22 17:20:36 浏览: 6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毕业论文网

摘要:为贯彻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思想,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作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目标;模式;就业
1 培养目标
1.1 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质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正是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坚持把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提出把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从概念上分析,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者都强调应用性,其共性远远大于不同。但技术型人才更侧重于指导,技能型人才更强调于操作。技术型人才强调对一线工人的指导,技能型人才强调更强调在一线的实际操作。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包括一线的指导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线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因而,应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进行阶段性调整。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技能型人才应该是高职的主要培养目标。
1.2 培养目标的内涵
关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人才问题,胡{学}锦{海}涛主席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
2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大学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和制度性障碍三大因素形成的,可见,大学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订单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或合同,并按照协议或合同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培养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解决了就业去向的问题。这种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解决了广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模式将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对于非“订单培养”所确定的专业,要照顾到行业、地区或个别企业、单位的需要,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或专长问题。因此,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行业性和地方性。第二,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市场性,还要有前瞻性,克服盲目性。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第四,专业口径要注意针对性、适应性和融合性。
2.2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
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高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柔性化,相对于传统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
贯彻短课时、少学时原则。一般课程实行短课时,具体多少课时为宜,应视课程情况来确定,严格控制和压缩课内总学时数。
2.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制度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推行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
推行灵活学制。在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学制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制的确定,应以就业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制的确定还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考虑到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年限长一些,设立四年的本科制也是必要的。
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位,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在职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技能,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推行弹性学制和试行学分制。高职院校推行弹性学制和试行学分制,是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可以在调整专业计划、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甚至可以加强横向联系,进行跨校选课,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建设。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重要特征,因此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不能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
2.4 拓宽渠道,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职结合之路,必须走“双师型”教师之路,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优秀的师资,通过具有生产实践的专家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行业的新技术与科学发展新情况,感受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道德素质教育。
3 结语
本文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构建,要点是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订单培养,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推进课程建设,注重学以致用,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等。
参考文献
[1]王桂娟.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成人教育,2002(6):35-36.
[2]李跃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职业中专课程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6(3):21-23.
[3]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2):52-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