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引导

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引导

日期: 2009-1-1 12:41:20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和学新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是由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高中学生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特点也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要有目的、有重点,要侧重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发展和培养自我监控能力、探究性学习、个别学习等方面的引导,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引导

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学生学习的变革,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

学海网
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已经进行了培养,或者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教师是否还要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引导?这种要求还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那么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应是什么样的?应指向什么目标?应从哪些方面来引导?这些引导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是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把握的。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为什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学生的学习有总的共同的要求,但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段,在具体目标与任务方面有不同的要求。除了共同的要求外,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1](12)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等,是学生进入普通高中教育后的新要求,这些意识、精神、能力是需要他们在高中教育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面临这些新的要求,学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表现在相应知识的获得方面,也可能表现在情感和态度的养成方面,还可能表现在具体的方式、方法方面。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解决。因为从教师所承载的社会角色以及存在的价值而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性、效率性、育人性都要求教师要肩负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的责任。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目前高中学生即有的学习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高中课程体系造成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与现行高中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在现行高中课程体系下,教师也不是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引导的指向、目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现行普通高中虽然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但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目标上指向的是学生的升学,具体的指导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知识的获得及应考技能的训练,虽然也有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教育与指导,但这些目标基本上是从属于或围绕着升学这一中心任务的。有人把现行普通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归结为6个方面:[2](6061)(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目标;(2)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实施过程倚重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评价取向是“一切为了高考”;(6)课程管理高度集权。实际上正是这些方面的存在,从根本上使学生的学习不能生动活泼,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3]使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任务远没有完成。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课程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创设有利于引导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1](2)普通高中课程这些新的变化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把课程结构分为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特别是课程模块的出现,每一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在我国这是新的课程事物。这也是学生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要选择课程模块、选择学习的班级,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要正确处理学习和交往中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要完成这些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三)高中学生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及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时要注意方式、内容和个别差异

一方面,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接受义务教育的培养,活动、交往视野和范围的扩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等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逐渐表现出成人的特征,但同时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比如,在认知发展方面,智力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能独立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从而作出理论概括。但对有些经验材料的抽象仍有一定的困难。在情绪发展方面,其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不少学生已形成了与社会道德观点相联系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产生了与稳定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及探求这样那样的论点有关的激奋的情绪体验。初步形成了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热情比较稳定,更多地与自己的理想、前途交织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一种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或表现过于“清醒”,对人生表示厌倦或淡漠。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高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比初中学生大大地发展了,他们不仅参加学校里的一些社团活动,还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社团活动,有的还参加一些非正式的街头自发小集团。他们很重视同伴的友谊,择友有较高的原则性。在个性发展方面,他们在理论上追求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客观地看待自我。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经验,他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有时少数人会因此而陷入孤独、自卑,养成“闭锁性”性格。初步形成的人生观还是很不稳定。[4]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这种特征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个别差异有区别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从“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查阅资料、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交流与合作,自觉地进行自我人生的规划。

二、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科目和内容教给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等,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型,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认识新课程体系下以往这些做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继续发挥这些好的做法的价值,如何处理好它们与新课程要求的关系,比如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班集体学习的关系,等等,就成为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又比如,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摸索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重点应抓什么?我们知道,学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包含着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很多。对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制约因素又有它的特殊性,不仅课堂教学因素是影响的原因,学生即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当下的身心状况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如何来看待这些因素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或者说教师作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呢?

影响学习的因素是众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这种引导又必须是有目的、有重点的,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

我们知道,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培养目标中都是十分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现行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了。学生学什么内容,重视什么科目,参加什么活动,都一起围着高考转。高考成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校开设的课程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下,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为了升学,为了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而从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性质和任务来看,它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的那样,“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在21世纪社会发展面临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已发生了变化。

在性质上,它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培养学生生存所必备的文化素养(听、说、读、写、算);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为人获取谋生的手段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高等教育的性质是为人的高水平专门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通高中的性质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基础上,使人的整体素质得以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超越最基础的文化素养。[2](76)它不是专门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教育,而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初等教育是基础性的,高等教育是出口性的,由于初等教育仅仅使学生心智、习惯、身心等得到‘学步’式培养,尚不能‘独立行走’;高等教育则可以说是使学生品格、思维、言行等方面学会‘跑步’,在一轮教育循环中它既不会也无必要再充当基础,学生从这里走出了正规教育系统。而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使人‘独立行走’,能够‘独立行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以去‘学跑’,也可以走出教育系统进入社会,从而普通高中既有初等教育的基础性亦有高等教育的出口性。”[2](76)

学海网

在任务上,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双重”任务,即“升学”和“就业”。我国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要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再坚持这种双重任务就不合时宜了。在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浪潮的冲击下,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本体价值被彰显了,其基本任务变得突出了,这就是履行育人职能。

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不再是直接为了升学和就业,而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就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在了人的发展的意义上,是人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着的一个阶段。升学和就业是统整于人的终身发展之中的。普通高中课程各学习领域、科目和课程模块都是学生全面、完整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它们不存在重要、次要之分,主科、辅科之分,大三门、小三门之分。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站在高远的视野里,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门科目,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完整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具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二)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

所谓监控,顾名思义,“监”就是监视、监督、监察、反馈,“控”就是控制、指挥、调节、调整,结合起来,“监控”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控制、调节。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5](13)自我监控能力实际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3342)它是贯穿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普通高中课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种目标的实现,无论是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还是人生规划能力的提高,抑或是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从总体来讲,都要归结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上。或者说,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才会不断地控制、反馈、评价、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学生的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只有这时,才可以说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际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的要求。比如,新的高中课程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不同的科目,在具体的模块选择上,有的模块需要采取递进的学习策略,有的模块则不必考虑先后。选择什么模块,不仅与模块的内容有关,还与学生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有关。能否选择好恰当的课程模块,以及能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模块,就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提出了要求。自我监控能力高,发展得好,就会调控得好,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效果。在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主题、教师、未来发展定向等的选择上,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

(三)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现行高中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系统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方式以模仿和机械记忆为主,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实验、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资料,以恰当的方式交流和表达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6](363)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就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两个学段的区别来看,对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也倡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习的独立性相对较弱,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活动的时空、学习的结果都是十分有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式学习是更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已接近成人,其身心发展已近成熟,社会化程度提高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比较宽广,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相互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发展了起来,这就为对比较复杂、比较深奥的学习内容展开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要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未来的需要对高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高中教师要在不忽视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个别学习的引导

个别学习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的学习。一方面,高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在增强,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独立活动、独立学习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开始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成为高中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进步。

进一步而言,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从人自身的特点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可以说从出生开始,人和人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兴趣、需要、情感,人发展的结果也总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人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从理想的角度而言,人接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只有这样,人接受的教育才是以人的方式和特点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或者说,理想的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理想的学习是个别化学习。但由于物质、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甚至成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追求效率这里的效率主要是指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或知识掌握者,而不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最大受益。实际上,它追求的只是单位时间内更多的学习者来获取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或技能,而不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美和谐发展。的同时,往往抹杀了人的个体差异,实际摧残了人的个性发展。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变它的合理办法,至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形式。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想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所等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所要请教的老师,进行人机在线对话、交流,等等。普通高中课程的教学实施应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和挑战,为学生接受个别化的教育、开展个别学习作好准备,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个别学习。

(五)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引导

现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最大弊端是学习方式单一,而学生素质的发展是整体的和多方面的,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就普通高中新课程来讲,对学生素质发展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方法本身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关键在于使用的对象、时间、场所和适用的范围,在于为什么样的目的服务。尤其是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发展、多样化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帮助学生处理好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班集体学习的关系,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条件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源开发、信息利用、课程整合等方面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和学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2,(2):3—6.

[4]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79—581.

[5]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