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五项修炼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急流勇进方显英雄本色,我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五项基本的修炼:听、说、问、导、书,亦即,倾听、会讲、巧问、善导、板书,才能真正实现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课堂、倾听、会讲、巧问、善导、板书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然而,据有关方面多年的调研结果看,高效优质的课仅占10%左右,效率一般的达60%左右,而低效率的竞占30%左右,这不能不令人震惊。低效的结果虽然反映在学生对知识吸取的程度上,而其根源大多出在执教者本身的综合素质上。
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罗森帕斯公司十分重视人性化管理,依其成功实践经验,他们公司写了一本书《顾客第二》,他们的观点就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大胆修正了“顾客是上帝”这一服务理念。他们认为,只有把员工摆在第一位置,员工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把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基于此,江苏省教科院专家陈乃琳提出教育上的新观点,教师第一,学生第二。
综观名扬全国的初中课改“几大门派”,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中学,还是首创讲学案一体化的东庐中学。亦或是砸了讲台,强力推行“三三六”模式的杜郎口中学。其成功的背后无不是老师们在教海里劈波扬帆,敢于弄潮的结果,师者昏昏,难使学生昭昭,这也应了那句话,徒弟修行在个人的前提,是有个明白的师傅把他领进门槛。
相声有四门基本功,说学逗唱,语文学习需有四种能力,听说读写。借鉴一下,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执教者的层面上讲,需有五项基本的修炼:听、说、问、导、书,亦即,倾听、会讲、巧问、善导、板书。
1、倾听。一个有效的课堂必然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积极,辩论激烈,争问抢答,课堂必然高效率。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次在节目中访问一个小朋友,“你长大后干什么?”小朋友回答:“当飞行员!”,林克莱特又问:“如果你飞到太平洋上空,飞机熄火怎么办?”,小朋友回答:“其他人系好安全带,我自己挂上降落伞跳出去!”现场观众笑的东倒西歪,而小朋友热泪盈眶地接着说:“我去拿燃料,我要回来的!”,林克莱特的结论是,你听懂了吗?如果未听懂,请听别人说完吧!作为教师也应如此,听学生发言,不要听一半就打断,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学生所说的话里,更不能断章取义。
2、会讲。俗话说,“糖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话多了不值钱”。在规范办学行为,向45分钟要质量的新形势下,教师会讲精讲成为必然。记得九十年代初,课改出现了一个“3015”工程,教师只讲30分钟,学生练习15分钟,虽然不久这个“工程”就夭折了,但不大不小地冲击了当时平平淡淡的课堂。而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更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一堂课45分钟,10分钟属于老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个模式意味着把课堂的活动权交给了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转变。这不仅是一节课时间的重新分配,更是教学观念上质的飞跃。这就意味着,教师势必对其课堂语言锤炼加工,析理时,精辟透彻,丝丝入微;点拨时,画龙点睛,点石成金。
3、巧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两个下岗女工,在路边各开一个早点铺卖包子鸡蛋汤,几个月后,一个生意兴隆,一个收摊回家。原因就出在问话上,在烧鸡蛋汤时,一个问“打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另一个则问“打不打鸡蛋?”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问话的艺术。而作为老师,绝不能提问的是“对不对”、“是不是”这些无意义的问题,或者是“春风杨柳多少条?六亿神州怎么尧?”这些无聊的问题。
4、善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大力提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热热闹闹的课堂必然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热闹非凡,却是一无所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奋进!
5、板书。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流行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板书似乎渐渐淡出了课堂教学的视线。很多年前,学生争相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字体的现象也渐行渐远。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是多变的,预设和生成不可能完全吻合,随机板书以突出重点的情况也是有的。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无板书不行,突出不了重点,板书太多仍然突出不了重点,就像以前有的学生笑谈对课堂的印象,“课的内容有点记不清了,只是感觉看到老师屁股的时间比看到他的脸的时间还要多!”就目前看,简便实用的板书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替代的。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全貌就体现在板书上,它反映了这节课主要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只有不断地从自身反思、修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课堂真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