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日期: 2012-9-4 22:27:3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主要就目前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该课程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了一定探索。
 关键字:机械设计基础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现状
 近几年,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普高热的不断升温,致使技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我标签”现象,即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天生就是差等生,故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另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进技校拿证”的盲从心理,热衷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不重视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综合,学生对此学习更是索然乏味。
 2、教学现状
 在教学观念上,技工学校的教师显得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未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把握“专家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的理念。在教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探讨出分层的、体现个性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更没有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及时更新,仍然采用旧的过时的标准去考核学生,因而面对众多的“后进生”,感到无所适从,一味抱怨。
 教与学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势必影响《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失落。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什么不能贤者三千呢?其原因是个体差异。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若天赋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若禀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向他讲高深的学问。”短短十几个字,就把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道理讲得十分清楚明白。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兴趣、能力、认知基础等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结合校情、班情,深入研究学生,搞清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一点,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弱一些,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去搜集教学资源,尤其要深入研究教材,先摸清本章节的编写思想、编排结构,理出其中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重组,将所授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提高知识。再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然后适当地加以提升,满足“中等以上”学生的需求。
三、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
 1、因需定教、精选内容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够用、必需为前提,技工院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有别于理论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它是操作性极强的技能教育,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实际应用为依托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掌握,同时日常应用较少的内容如平面机构的静平衡,变位齿轮等知识可不讲;对于《机械基础》中学过的知识要尽量少讲,避免出现知识的重复回炉,使学生厌烦;而对于实践中应用较多的知识,特别是带传动的设计、齿轮的设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设计拆装等内容应讲透彻,适当的时候还应添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如电动机的选择、材料力学中复合变形的分析计算等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总之,技工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内容选择应贯彻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
 2、分层教学、内外结合
 在开学伊始,每一个学生对新学期都充满了期望和信心,上课的激情都很高,但由于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的个体差异,一般在两三周后学生的学习层次就出现了,这时候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好,有的吃不了”的局面。基于此,我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分合相接”的教法:合(集体讲授,集中归纳),分(分类指导、分类练习),集中讲授面向整体,关注优等生和一般生的接受程度;分类指导则主要面向学困生和一般生,兼顾优等生;尔后的集中归纳则起点睛作用,便于学困生和一般生的理解;分类练习则是根据不同的掌握程度,安排“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不同层次的课外习题,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目可做。习题大都来自实际应用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车床主轴转速计算、牛头刨滑枕运动机构设计、差速器等,使他们能真正学以致用。
 3、多管齐下、加深理解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技校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而引发的认知缺陷,取得传统教学中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机构众多,结构复杂,如齿轮的啮合原理、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等,光凭教师的口舌、比划不能使学生很好理解相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三维动画的演示就轻而易举解决了因感性认识不足而引起的理解缺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如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拆装,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实践教学更为恰当。通过动手实践既有效掌握了课堂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讲课不再是纸上谈兵。再则实验课对于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课堂知识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枯燥讲解变得生动易懂,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层层考核、强化激励
 技校学生在初中阶段曾是一些被教师遗忘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驱动力,自信心更是不足。而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都是“一张卷子定终身”,只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过分强调对共性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过多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其结果只会让差生丧失学习信心,最终自暴自弃。为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期考核、过程考核及任务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学期考核指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包括课堂纪律、出勤、平时作业几方面;任务考核指课堂中的练习题、章节知识点,其中过程考核和任务考核占总考核的40%。在过程考核和任务考核中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和一般生表现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只要认真表现就会有收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改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争取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昭铭 张莹 《机械设计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梁玉凤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改革  《北方经贸》 2008 第12期
 [3] 才建国  《机械设计基础》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 第11期
  [4] 刘明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内江科技》 2006年第7期
 [5] 胡治民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16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