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依据识字教学,促进课内外融合——一下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依据识字教学,促进课内外融合——一下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日期: 2023/6/19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董玉兰

(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 江苏南京 2113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以教材为载体,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语文课内外的融合显得势在必行!本文从识字教学入手,将部编版一下语文识字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学科课内外的融合!通过一学期的识字教学, 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生活中的常识,还有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失时机发展了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识字教学 课内 课外 融合
  
   部编版一下语文共有八个单元的内容,其中有两个识字单元。第一单元识字内容为《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识字富有趣味,彰显传统文化色彩。
   本册另一个集中识字为第五单元,四篇识字分别为《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和《人之初》。教材编排贴近学生生活。
   下面就说说我在教学这两个单元时,是如何根据识字教学的特点,很好地将语文课内外知识进行融合的。
   一
   有关知识性的识字,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迁移。
   如在教学《春夏秋冬》时,我先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通过学习,孩子们明白了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各有哪些景物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抓住短语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
   而对季节知识点的掌握,仅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现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在分析《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孩子们明白了一年不止有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有兴趣的孩子可以把《节气歌》背诵下来。并适当贯穿季节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们明白,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再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况适时出示“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时再适当介绍“三伏”和“三九”的有关知识。
   不仅如此,我还将课外作业布置为:1、查阅有关季节、节气的小知识、小故事。2、找一找你感兴趣的季节的诗句,并把它背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根据孩子们的掌握情况,组织有关季节的谚语、诗歌、童谣或讲故事之类的比赛,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对传统知识的热爱。
   这样一来,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通道,孩子们的知识面广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更高了。通过这一课识字的学习,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更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其中不乏传统文学的熏陶。
   识字《动物儿歌》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有关形声字的儿歌。通过学习,孩子们了解了六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和蜘蛛结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学习知识的兴趣。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尝试用简单的词组进行描述。作业布置过的课堂,就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了。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这六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还了解了猫咪吐毛、蛇冬眠、公鸡打鸣、狗狗刨土、知了唱歌、大雁南飞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样的语文,这样的课堂,不正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吗?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生活。看看现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否与书本相符合?还发现了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在孩子们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可以组织一个读书交流会,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探索知识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进行了连接。
   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法布尔昆虫记》、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及《西顿动物故事》等等。进一步拉近了语文与生活,孩子们与自然界的各种联系。这不也正体现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的特点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的。
   二
   有关传统文化类的,可以追溯文化的源头。
   在本册的识字教学中,出现了较多这样的内容。像《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就是很好的例子。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古对今》选自《声律启蒙》,本课借鉴了传统韵律识字形式,安排了若干字意思相对的词语,呈现出各种并置的意象,营造出自然之美的意境。《人之初》是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的识字教学。也是古代蒙学中较有代表性的。下面就以《人之初》为例,来说一说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人之初,性本善 ……”、“子不学,非所宜……”这两个段落大多数孩子早已耳熟能详,背诵起来也较为简单。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孩子背诵其它的段落,并让孩子去查阅有关《三字经》的故事。采用背一背,说一说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巩固。同时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掌握情况,利用打卡进行《三字经》背诵比赛,说一说《三字经》里的故事等多种形式来背诵《三字经》,并了解其内涵。这样不仅注重培植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背诵《三字经》,并能对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能进行简单描述。这样下来,孩子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知识,还很融洽地将传统文学融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另外的两篇传统文学类识字,《姓氏歌》可与《百家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古对今》可与《声律启蒙》结合起来进行说明。至于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根据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了。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通过长期的积累掌握,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也增长了不少课外文学知识。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长远且富有深义的。这样的教学,不也正印证了大语文教学的观点么?
   三
   常见的儿歌、字谜类的,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中这样的识字主要有《小青蛙》、《猜字谜》和《操场上》。下面我就以《猜字谜》为例,说说如何进行这一类识字教学的。
   《猜字谜》共有两则谜语,第一则字谜的线索是层层递进的。可引导学生逐句读,边读边想:可能是哪个字,为什么?以确保谜底的正确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教给孩子猜字谜的方法。如加减法、合成法,联想法,意会法和想象法等。并简要介绍怎样运用每种方法去猜字谜。再适时出现相对应的一些字谜让孩子们进行练习。这样,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个比一个高!
   第二则字谜比较特别,它每一行中分别藏着一个汉字”请”、“情”、“晴”、“清”,整则谜语的谜底是他们的母体字“青”。引导学生发现,“青”像妈妈,生了一群字宝宝“请”、“情”、“晴”、“清”,从而了解声旁表音的特点。
   学完第二则谜语之后,学生对于《语文园地五》的谜语就能轻易而举地解决了:“有饭能吃饱,有水把茶泡,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通过朗读观察发现,这也是一组含有“包”字的字族文识字训练。
   《小青蛙》这则儿歌,通过讲述青蛙的外形和本领,号召大家要爱护小青蛙。这则字族文识字的儿歌与《猜字谜》二中的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规律,进一步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并补充一些字族类的形声字。
   《操场上》是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儿歌,共有一幅图,六个词语组成,也是形声字的一种拓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说用手做的体育活动有哪些?用脚参与的体育活动有哪些?并适当进行拓展,你知道哪些含有相同偏旁的字?如果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利用一字组多词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我紧扣课后习题: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并进行拓展,布置孩子们回去和家长共同参与一到两项体育活动。这样,孩子们不仅对体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起了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将语文和生活、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不正实现了语文的真正目标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德、 智、 体、 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在部编版一下语文的八个识字教学中,注重语文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生活中的常识,还有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失时机发展了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语文,这样的教学,谁说不是新时代社会的一种必要呢?
  
   参考文献:
   1、部编版一下语文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
   2、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0年版
   3、部编版一下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4、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