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
(山东能源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中心 山东济宁 273500)
摘要:探究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先介绍了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定义,其后就两者的融合运用价值进行了简单分析,如提升系统灵活性、减少系统运行成本、保持系统稳定性,其后在文章核心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运用路径,包括统一管理系统的集中性、分散性、用户需求分析、优化管理系统框架等,以此来不断丰富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功能,使其满足不同阶段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真实所需,为图书馆的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融合运用
引言:进入新时期以后,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很多图书馆在基于自身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引入或者自行搭建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图书馆对图书资料管理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不同读者对图书借阅需求,虽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图书馆图书资料馆藏日益丰富、各类功能逐渐完善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已经逐渐满足实际所需。基于此,在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引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增强其使用力度,为管理系统架构、功能优化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满足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需求。
一、主要概念阐释
1.图书资料管理系统
信息化时代,基本上所有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皆引入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技术等,该套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图书相关业务的整合,多由以下子系统组成:维护系统、通信系统、检索系统、打印系统、编目系统、采购系统等,同时提供个性化界面,辅助管理人员执行相关操作,简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2.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指的是将数据库系统分布在多个计算机节点上,以此来达到强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处理的一种技术,涉及数据分片、数据复制、数据一致性等应用原理,对于满足大规模Web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公布式事务处理等有较好的支持作用。
二、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价值
1.提升系统灵活性
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融合,结合用户需求优化分布式节点配置方案,智能化调整图书资料数据,改变其冗余度,增强资料数据适应性,且不会增加管理系统运行压力。此外,依靠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可结合系统不同阶段运行规律,缩减旧节点、增加新节点,降低系统操作难度,增强系统延展能力、伸缩能力,以此来提升系统灵活性。
2.减少系统运行成本
融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可按照渔网状数据访问模式进行数据管理,缩减主机对系统中相关数据的提取、分析、分类、传输频率,将数据管理压力向次要核心节点分推,由此降低系统压力,避免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在长久使用中超负荷运行而崩溃,增加系统寿命,且能有效的减少故障维修次数,以此来减少系统运行成本,使其能保持恒定的运行状态,进而提升系统的服务能力[1]。
2.3保持系统稳定性
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提升图书资料信息安全度,应关注分散资料管理风险。依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辅助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结合各节点间的关联性特征,对图书资料展开系统化、分散式管理,还可保持节点信息资料管理的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影响,且这种数据运维、存储模式,可有效保持系统稳定,减少来自不良因素的侵袭。
三、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途径
1.统一管理系统的集中性、分散性
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融合运用,需统一管理系统的集中性、分散性,关注以下要点:①密切关注图书资料管理不同方面的现实需求,结合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实践应用加以细化分析,遵循分散、集中相协调的原则,进行数据库系统设计、优化,保证系统在处理复杂的图书资料管理事务时,能兼顾处理不同节点的数据信息,保持图书资料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2]。②应从图书馆对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需求变化趋势出发,引入分布式数据库时,实现管理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扩容,剔除管理系统中非必要的功能项,以防因访问量过大造成管理系统崩塌,确保管理系统稳定性。
2.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以往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多是直接从外部引入,各项功能固化,虽然能满足相应的图书资料管理所需,但难以兼顾不同群体对于系统的多元化需求。基于此,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展开用户需求分析,关注以下要点:①确定需求分析方法:考虑到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在图书馆馆长、管理员、读者等不同群体方面需求的复杂性,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用户需求数据处理:数据分片与分布:将获取的数据集切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片段,分散存储到不同节点上,以此来提升数据读写功能,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并行计算与任务分发:将任务分发到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不同节点,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并行计算功能,同步处理多个任务,加速数据分析流程;数据冗余备份与容错机制:将数据复制、存储到不同节点,在某节点出现故障时,不影响从其他节点获取数据,以此来保证管理系统的稳定性;数据源整合与关联分析,进行跨节点的数据查询、计算,进行多源数据联合分析,以此来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信息、洞察功能[3]。②确定具体需求项:经过以上数据分析进程,得出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具体需求:系统为用户提供检索功能,若图书馆中没有相应的图书资料,系统会直接从其他关联图书馆或者网上平台查询图书资料存储情况,显示查询结果;用户可通过系统预定图书、设定取书、还书时间;生成用户预约单,若订单中有非馆藏图书,连接其他图书馆资源库,发出“互借请求”,智能化生成订单副本,在对方图书馆打包后快递至图书馆;系统将借到的图书资料纳入管理目录,自动入库、记录,避免丢失、损坏。
3.优化管理系统框架
在明确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优化,使其发挥相关功能,主要是:①依靠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关联图书馆不同智能设备,如儿童借还书机、安全门禁、移动盘点车、自助借还办证机、馆员工作站等,记录不同设备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了解图书资料借还、储备状态,及时筛查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干涉、处理。②丰富数据管理功能: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引入,可大幅降低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管理压力,基于此,可从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丰富数据管理功能,将读者数据分析、馆藏数据分析、财经数据分析、分馆数据分析等纳入一体化数据分析机制中,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运行状况的了解,加强其与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进程的关联,提升图书馆整体化管理水平[4]。③简化系统流程:开设用户层、服务层,其中前者开通统一检索平台、自动借还窗口;后者则需保证服务层业务的私密性,并实现服务层与数据库系统、软硬件设备的交互,为用户层各项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提供以下功能: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设计,支持自动借还系统、馆际互借、图书资料整合以及管理进程的智能化等。以馆际互借为例,具体流程如下:用户在a图书馆借阅某图书资源,但该图书馆该资源已借出或者根本未储备,系统依靠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依次检索附近图书馆馆藏,在检测到b图书馆有该图书资源时,停止检索,向a馆提出互借申请,并由b图书馆交予a图书馆,用户可选择在a、b图书馆归还,以此来保证图书资料借阅的顺利性。④完善自动借还查询系统:大部分图书资料管理系统需本人持借书证来进行图书资料借阅、归还,而引入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降低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压力,完善系统功能,支持以下功能:读者证/身份证/二维码/人脸登录;书籍借阅,续借,归还;图书OPAC检索查询;读者个人信息查询。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设计
为最大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关联图书馆原有的数据管理系统,提升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管理水平,关注以下要点:①根据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应用需求,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拆分为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在物理层面处于分散状态,故而在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设定时,按照三层模式、组件模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包括管理系统现有的集中式数据库模式、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增加的模式,基于此确定不同节点数据库系统应采纳的模式结构;就后者来说,主要有分配模式、分片模式、全局概念模式、全局外模式等,按需设定即可[5]。②基于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数据、功能、组件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包括以下结构:通信管理器、数据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等,关联客户端、服务器端,从用户需求出发,提供数据信息服务[6]。③结合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信息、角色设计要求等,将图书馆分布式数据库细分为读者信息表、图书资料明细表。订单明细表、订单信息表等,以订单信息表为例,其主要构成如下表1所示。
表1 订单信息表示意图
字段名 说明 主键 能否为空 所属类型
order_id 订单编号 Y N VACHAR(30)
reader_id 读者编号 N N VACHAR(18)
order_time 下单时间 N N VACHAR(14)
borrow_time 预约时间 N N VACHAR(14)
order_state 订单状态 N N INTEGER
book_num 图书数量 N N INTEGER
complete_time 完成时间 N N VACHAR(14)
5.其他
除了上述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应用方法外,还应关注到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主要是:①库存管理:实时监控图书馆各个仓库的图书资料存储情况,及时更新库存状况,调整图书资料进购计划,避免出现重复进货、缺货的问题,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②用户图像建模:依靠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对用户行为数据加以整合,包括用户性别年龄、兴趣爱好、阅读频率、阅读时间、借阅图书资料类型、借阅情况等,进行关联分析,构建用户画像,以此来提供精准服务,挖掘不同用户的兴趣点、需求点,开发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此外还可引入其他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提升用户画像模型预测准确度,细化图书资料阅读需求,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7]。③供应链管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整合、分析图书馆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模块的图书资料供应链数据,提升供应链效率,避免运输风险、减少图书库存积压。④加强后台管理:依靠分布式数据库简化后台管理流程,加大管理力度,提供以下功能:标签转换,图书录入;读者、书籍管理、借阅分布式管理;数据报表生成下载。⑤安全防控;通过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异常数据、行为模式实时监控,以此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保证用户因素、图书馆资产安全。
结语:综上,文章就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途径进行了综合论述与分析,在给予其充足重视的情况下,明确各项融合路径在实际落实中的具体反馈,结合不同应用主体需求,对其加以调整、改善,使其能发挥预期功能,在图书资料管理不同层面给予数据支撑,协助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资料管理计划,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质量,这对于图书馆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田锐,喻婧.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分析[J].长江信息通信,2023(5):165-167.
[2]唐赫,熊紫腾,刘松,等.浅谈分布式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江西电力,2023(4):36-40.
[3]李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分析[J].信息产业报道,2023(8):121-123.
[4]吴丹.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价值及方法[J].数字通信世界,2023(4):131-133.
[5]包全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分布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2(24):196-198.
[6]苏巧灵,周卫娟,刘宁宁.省级国土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化研究,2023(4):66-72.
[7]包斯日古冷.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融合运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7):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