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日期: 2024/8/24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岩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通化 135000)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2022CJY029;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JJKH20230039WS。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制定了顶层设计,明确了目标任务。本文旨在探讨面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35"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is China’s first medium and long-term strategic plan with the theme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2035, and to reveal the 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to deeply discus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趋势。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2035》的发展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增强,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到2035年国家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完成战略任务,需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现代化进程对全球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面向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到205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35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划分节点。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时间节点随之从2030年调整为2035年,以与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相契合。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应运而生,其中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具体内容包括树立兼具多样化和时代性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观、注重区域教育公平、构建终身学习的人才成长通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等。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涉及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广阔,体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时代特征;同时兼顾了联合国教育规划对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并和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相结合,贯彻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立场和精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到2035年,我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要建成教育强国,显著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信息化等五方面内容。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

   图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五个方面
   1.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论现代化
   “终身学习”即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并激励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终身学习更强调从需求出发,通过学习者面对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以学习主体的自觉性激发多元学习诉求,使其在终身的时空范围内不断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转型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我们应该集中力量为公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终身学习场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工具技术、学习方式等,也应该包括营造更好的社会心理情境等。需要提升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和质量,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全民的终身学习体制和法制条例,建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争取早日建立适宜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制度。
   2.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的教育体系现代化
   教育体系现代化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保障,现代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宗旨,更加注重全民的终身发展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要更加公平公正地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渠道、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努力培养具有多样化、创新型、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要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加强成果产出和运用,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3.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结构及其相应方针政策的总称,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教育组织机构和相应方针政策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要实现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从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切实加强。要实现教育制度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4.教育内容现代化以思政育人为核心
   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怎样解决人民群众头脑中的深层次思想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正确地树立现代观念、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一直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最终奋斗目标。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社会怎样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必须时刻以最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在新时期的教育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理解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变化特点等逐步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要针对不同学习人群的心理和思想发展水平来构建教育内容;特别是要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快捷过程,它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借鉴、创新的过程。教育内容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则是文化知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化的教育也同样表征了社会改革发展的动态趋势。对于日益丰富的文化知识,教育机构无法传承所有的人类文化,必须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文化知识进行传播和继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回首悠悠五千余载的中华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通过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在我们广袤的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流淌不息的中华文明,为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在披荆斩棘的开拓道路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明具有绝对的文化自信,正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最深的精神追求。我们国家的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源远流长,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继承和创新,也还会继续进行更伟大的实践。立足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我们要高度坚定文化立场,结合当今实际条件和现状,全面、深层次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并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更多中华文化精髓,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篇章和新辉煌。文化知识教育内容要协调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科技素质的人才,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符合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人才。
   5.教育方法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效率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全面建设智能化校园更有利于促进教育方法的现代化。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人们逐步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增强国家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影响十分巨大。教育形式和方法逐渐信息化可以说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效率的重要途径,建设智能化校园可以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各地区教育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发展并不均衡,建立智能化校园可以缩小各区域间的信息化差异,优化教育信息的处理,甚至我们可以致力于实现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交互联通的“校校通”。学校通过建设智能化校园系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数据的公开透明,教育能力的差异互补等。但是建设智能化校园,不能只是硬件上的堆砌和罗列,而是着力于教育意识形态上的智能化。学生从始至终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形式的信息化是为学生服务的,智能化校园的设计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从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升级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吸纳更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活动设计,创立全面、完善的教育资源库,利用多方面、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等来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智能化校园,不能只是教学手段上的普及和更新,而是建立教育意识形态上的智能化。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授人以鱼”,不能只考虑知识点的传授,而是考虑如何将知识点传授、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互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知识点教育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这一点可以通过增加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培训和研讨来提升教师能力。智能化校园将打破以往传统校园的空间维度、物质形态、教育环境,利用智慧环境、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对现有的教育过程进行优化和提升。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阶段分析[J]. 陈西雁.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2]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 亢晓梅.理论与现代化,1996
   [3]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探索[J]. 鲍道宏;黄洪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
   [4] 百年回首: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梦[J]. 杨东平.国际经济评论,2000
   [5] 世纪之交 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J]. 刘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6] 简论中国教育现代化[J]. 何世远.江淮论坛,2002
   [7]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分析[J]. 张平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8]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依附性问题[J]. 王学文 ,尚继文.社会科学论坛,2003
   [9]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依附性问题[J]. 李庆刚.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
   [10] 试论转型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边际化与价值定位[J]. 柳丽娜,李宜江.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