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CALL模式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论CALL模式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日期: 2010-6-30 7:26:14 浏览: 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CALL;理论依据;应用原则
   论文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模式的实践已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然而,由于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曲解,致使其在近两年各高校的教改实践中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剖析了这些问题,并详述了CALL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依据及应用原则。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多媒体和网络的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许多英语教师和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出版专著,从各个角度探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然而笔者发现许多论述中所提到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应用原则等并不一致。笔者根据自己对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认识和教改实践经验,谈谈CALL的理论依据及应用原则。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相关概念
   目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相关概念中,比较流行的有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LI(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Instruction)和CALL。这几种概念因其提出时的技术背景、理论基础不同,在内涵和侧重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CAI和CALI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重复中解放出来,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这两种模式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反映考虑不够。近年来,有多份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对CAI和CALI的反映远远低于预期效果。CALL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通过学生上机自学和教师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认知的主体、语言的积极构建者。
   由此可见,上述几种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际应用大相径庭,不可混为一谈,本文旨在详述CALL。
   CALL的发展过程及理论依据
   早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语言学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语言学习中去。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技术基础和教育学理论的不同,CALL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基于行为主义和大型计算机的CALL阶段、基于认知主义和个人计算机的CALL阶段和基于建构主义和网络技术的CALL阶段。
   基于行为主义和大型计算机的CALL阶段由于早期的计算机体积庞大且造价昂贵,对CALL的尝试只能停留在一些名牌大学的教学试验阶段。这一阶段的CALL主要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刺激—反应—巩固的过程,语言熟练使用者可以向学习者传递语言系统的知识,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操练形成自发的语言习惯,掌握语言结构。
   计算机被看成一个不知疲倦的操练导师,教学软件多为“句型—操练”工具及语言测试程序。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能迅速提供肯定或否定的反馈意见,促使学习者反复操练、巩固所学内容,直至达到满意的机器评估结果。例如,当时非常有名的Plato教学系统,包含了词汇练习、语法的讲解及练习和阶段性翻译测试练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典型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凭借计算机的海量储存能力和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Plato教学系统能够提供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并能即时提供准确客观的答案与详尽的解析。同时,由于Plato教学系统能提供面向个人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训练程序,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学习内容和时间分配,大大节省了原先在一个班级中为训练一个句型而耗费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是从集体学习转向个性化学习的初步探索。
   基于认知主义和个人电脑的CALL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小型计算机出现,CALL的应用规模和范围便得以扩展,但基本模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随着80年代个人电脑的风行和软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计算机语言教学迅速发展。大量的音视频资源被运用到了语言教学上,专门为语言教学设计的软件也开始出现。认知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CALL的主要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者全面否定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行为的模仿和语言习惯的形成并非获得语言能力的基础,因为语言系统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人运用认知能力,在脑海中积极构建而成的。学习者面对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运用内在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认知活动,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一套语言知识系统,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实现个人的交际目的。因而,语言教学重在培养学习者对语言机制的内在构建,而非灌输具体的语言习惯。在教学中,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尤为重要,它是学习者认知、构建语言系统的前提。基于该理论的各种多媒体语言学习光盘开始盛行。这些CALL软件巧妙地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和动画,并使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能将学习者带进一个仿真的微观语言环境,自由出入各空间,甚至与虚拟人物交谈。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分析语言材料,解决问题,验证推测,更新理解,在脑海中逐步构建新的语言知识系统。相对于早先的CALL教学方式,专门为语言教学而设计的软件内容更加丰富、精彩,令学习者耳目一新,能够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直接干预学习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开始真正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策略的制定者和教学结果的评估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增强。
   基于建构主义和网络技术的CALL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对认知主义理论提出了置疑,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对语言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和极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两面,它们相辅相成且同等重要,此时建构主义应运而生。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被灌输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这一阶段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为基于建构主义的CALL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网络独特而便捷的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跨时区、地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目前运用CALL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CALL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致使CALL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理论层面上目前,许多教师、学者以及教学管理者对于CALL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面,一般只承认CALL对于传统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不承认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致使CALL在实施时只得到了片面的采纳和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许多教师认为CALL就是以网页或课件替代黑板,结果传统的“一言堂”现象非但没有解决,还因为课件所含信息量过大、课堂展示时间有限等因素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语言知识的难度加大;在个别院校甚至出现了教改试点班教学效果不如传统班级的情况。
   政策层面上虽然各高校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很大,却普遍忽视了CALL模式下教师角色从讲授到指导、评价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教师工作方式和强度的变化,因而,对于教师课外所作的教学、评价设计等工作不予承认,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师试验新教学模式、转变自身角色的积极性,使教学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设计层面上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将教学情境、协作、会话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了断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新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疑虑。
   技术支持层面目前,国内CALL硬件建设和软件制作多为商业行为,各自独立,相对封闭,且没有可依照的共同标准,因此,出现了各个系统教学功能重复,系统间无法进行数据交流,系统扩展性不强的问题。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软件在设计时都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主导作用,教师无法就教学内容进行自主修改、删减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单纯的人机对话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吸引学生参与,但模式化的章节设置及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甚至最终导致学生对整个教学系统丧失兴趣。
   教师素质层面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育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更不要提在教学中熟练应用了。要真正实现CALL,还要对教师就CALL理论依据及教学设计、相关软硬件应用等进行系统培训。
   CALL模式应用原则
   教学模式实施方面要真正将CALL与传统教学模式区分开,明确CALL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将其落实到相关政策中去,使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章可依,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完全变革。同时承认教师在课外进行的课程设计、各阶段测试、评估准备的工作量(特别是在教改前期),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角色转变。
   相关技术支持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环境和软件设计,保证学生在任何地方、任意时间只要具备上网条件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不受时空和其他因素限制。同时通过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图文并茂的媒介、多样化的交流方式营造良好的语境。重视互发E-mail、即时聊天、留言板留言等交互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浏览、聆听、阅读、感受语言和文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语言知识的主动获取者。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出共同的开发标准,以利于各种教学平台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素质提高方面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和教学法,并切实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研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教改研究,帮助其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真正把握好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基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CALL将成为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使CALL真正展示其魅力,就必须加强教学工作者对CALL理论及应用原则的认识,提高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国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桂诗春.信息社会•互联网•外语教学[J].外语教师上网手册(现代外语增刊),1997.
   [3]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1994,4(54).
   [4]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