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数学“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000;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职教学生的数学基础极为薄弱,其在以往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也并不理想。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且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需切实改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于职教高考数学教学需求,这种教学模式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有效增强教学质量。本文将针对“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具体探索。
关键词:职教学生;职业数学;自主学习
数学是职教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令他们最为头疼的学科。职教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遗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而进入职教以来,学生的学习意识更为低下,自我约束力差且课堂集中度不足,数学教学效率遭到了严重的制约。为有效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将针对“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
一、职教高考班的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职教高考班面向的是职业教育院校,这些班级的学生需借助参加普通高校对口职教高考进入高等教育院校,其学制一般为三年。数学是职教生必修的课程,也是职教高考中的核心占分项,但进入中职对口职教高考班的学生学习能力要落后于普通高中学生一大截,且其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课堂教学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极为明显。
一方面,职教高考班级的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基础知识极为薄弱且时常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去[1]。对于他们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极高的,他们往往只愿意做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题和公式题,并不会进行过多的探究。学习新知识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尤为欠缺,对待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更是常常敷衍了事,以抄袭为主。学生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去,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学习效率也一直提不起来。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显著的落后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主体地位应回归到学生身上,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且职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就极为落后,教师更应该借助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探究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现今仍有部分教师以一种灌输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遭到了接连的打击,他们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也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互动性的缺乏使得教师似乎在唱“独角戏”,响应的学生寥寥无几,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及进步。
针对上述教学问题,各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师需积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提升学习效率的方式。针对此,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及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学中去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下文将具体展开分析。
二、简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作用及运用价值
笔者认为,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能起到提升课堂的自主性、民主性、互动性及创造性的作用。首先,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构建及自主发展是这一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自主性会更加强烈,学生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并自主克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数学教学中能创建出一个更为民主化、和谐化的课堂氛围。我们的学生思维本身是极为活跃的,且其求知欲十分强烈,以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氛围过于沉闷。这种融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多向交流和互动学习是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这种教学模式集中彰显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完整过程,能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性;最后,学生能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合理构建,切实提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2]。
基于此,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数学教学中势必会起到理想的效果,其运用价值是显赫的。一方面,这一教学模式虽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教师需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切实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会更加紧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会得到极大限度的开拓,课堂教学也会更为科学化;另一方面,职教学生普遍具备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而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会变更为主动式学习,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得到有效张扬,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3]。
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不仅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下文将以职教数学一年级“集合”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展开具体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创设教学问题
学生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接触到集合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了解知识、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先出示学习目标,并借助适宜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完军训,我联系“军训”这一生活事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军训时第一方阵的教官吹响集合哨声,哪些学生会迅速归队?”学生答道:“第一方阵的学生。”我追问:“那其他方阵的学生会不会听从这一指令呢?”学生答道:“当然不会,他们不属于第一方阵。”这时,我便及时进行了新课导入:“同学们,这就说明集合的对象具备确定性,只有属于第一方阵的学生才会听从他们教官的安排。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紧接着我给出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1.阅读课本,了解集合的概念及性质。2.了解集合的符号及含义。要求学生思考:“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好看的电影”是否能构成集合。并指导学生自行查阅教材,依据学习任务展开自学,思考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
(二)反馈自学信息,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反馈自学信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集思广益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自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惑,教师需指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喜悦[4]。
结束自学环节后,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总结的集合概念及性质、符号及含义,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且遗漏掉了不少的集合性质,像“空集”这方面的知识鲜少有学生注意到。而针对“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好看的电影”是否能构成集合,学生们的意见都是不一的。有学生认为,“高个子男生”和“好看”就是组成集合的条件,也有学生认为,这两个范围太大了不能构成集合。
至此,笔者秉持着中立的态度,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补全遗漏的知识,并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这两个条件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从教材中找到可支撑自身观点的论据。
(三)进行精讲点拨,整合总结知识
经过上述两个环节后,学生对“集合”的相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组探究问题的过程也让他们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顶端,这时教师需及时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整合知识,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知识网络。
讨论后学生们的观点依然呈对立状态,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26个英文字母”和“我们班的女同学”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确定性”的理解。学生纷纷表示,26个英文字母是确定的,我们班的女同学也是确定的,因此可以构成集合。这时学生便恍然大悟,“某班级的高个子男生”和“好看的电影”是两个不确定的条件,因此无法构成集合。
至此,学生对集合的确立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接着笔者借助“描述家庭成员时的顺序并不重要和不需要重复描述同一个人”来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无序性及互异性。同时,为加深学生对空集这一概念的理解,笔者将其转换为实例来进行讲述:拿出装有数根白色粉笔的粉笔盒,询问学生:“粉笔盒里的蓝色粉笔是否可以构成集合?”学生表示粉笔盒里没有蓝色粉笔,当然不能构成集合。这时,笔者换了一种问法:“粉笔盒里没有蓝色的粉笔,这件事确不确定?”学生答:“确定!”这时笔者便及时补充:“既然确定就符合集合的定义,这种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四)开展课堂小测,及时深化知识
在完成上述三环节的教学后,教师需借助课堂小测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扩展。教师也可借助课堂小测来检阅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趁热打铁”地加以解决。
以下题为例:{-3,-2,-1,0}、{72}都是集合。学生在做这道判断题时往往会认为{72}里只有一个数,不构成集合,这是由于学生无法将集合的“确定性”联系到实际中去。因此,教师需及时加以引导梳理,借助将数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来削弱数学概念的抽象感。如询问学生:“我们班的班主任有几个?我们班的班主任是谁确不确定?确定的话是不是符合集合的定义?”借此来帮助学生明晰“只有一个确定对象也可以构成集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职教高考数学教学中去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各职教高考班数学教师需正视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并将其利用好,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仇志梅.对口职教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15):53.
[2]张彩梅.职业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0(18):5-6.
[3]彭海荣.借助信息技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156-157.
[4]杨尔军.对口职教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考,2019(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