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应注重的三个问题

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应注重的三个问题

日期: 2013/12/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通过在机械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兴趣,主体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在学生时期能否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目前“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正推动着国内各种层次的教学改革,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而言,如何让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指导、合作、监督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觉得机械专业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建构专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强调其认知主体的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机械专业课知识来源于工程实际,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建构专业知识。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例如第三章链传动,我借来了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自行车,让学生来分析它的结构,什么是传动部分?又是依靠什么来传递动力的,同学们很快都能找到传动部分,并指出依靠链轮与链条来传递动力的。然后我们进一步对链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指出哪个是主动链轮、哪个是从动链轮,链传动的传动比跟什么有关,骑赛车上下坡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因为学机械的一般男生较多,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准备了5条链条,将班内同学分成5组,让同学自己动手拆链条,在拆的过程中认识套筒滚子链的组成,体会哪些是间隙配合、哪些是过盈配合,巩固以前在课堂上学过的公差配合的知识。通过装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套筒滚子链的长度必须是偶数节连接比较方便,并且接头处不影响整个链条的抗拉强度,奇数节链条不仅连接麻烦,还需要比较复杂的过渡链节,而且还会降低链条的抗拉强度,所以尽量不使用奇数节的链条。通过构建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乏枯燥、乏味,由于学生对工程实际接触较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名词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一,通过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并和同学们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使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学生们都不很清楚学了这门课程是什么,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教学,可采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加工的相关企业,让学生通过现场参观了解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钳工工作等切削加工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建构专业知识。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高新技术的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枯燥乏味的专业课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利用多媒体观看零件的整个生产过程,从产品设计、生产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原材料购置、运输和保存、以及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和调试。让学生了解整个加工工艺过程,还可以对看不清楚的过程,通过重新播放,通过对话的形式了解一些操作过程,掌握一些操作要领,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给学生提供第一手与他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东西,使抽象的理念简明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上,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和校外职业能力训练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建构专业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三、 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扼杀了人的创新思维,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当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是控制、讲授、支配、约束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自主空间,学习机械被动。而旨在改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应采用的一种参与式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掌控,采用演示而不是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也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广泛地涉猎课本外的学习资源,如机械制图中零件图的识读,教师可以利用很多的实际工程图样进行识读分析,让学生对生产实践中的图纸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便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具体实际的零件图,引导学生分析零件图上面表达的有零件的大小(尺寸),对零件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形位公差的要求,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等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图样上的每条线,每个框的含义,这些可以让学生看了图样来给老师提问题,老师来回答问题。而不是有老师来讲授图样上线条、线框、符号的含义。让学生找出问题来,给老师提问题。有的也可以在上课前设置好与专业知识有关提问的方案,但不能直接给予标准答案,必须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后,老师给与学生更多的是提示,而不是标准答案。在关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线条或是符号进行表达,最后一起总结找出最佳的结论。
   在钳工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找原因。譬如有一位学生在锉削加工时,做了很长时间没能达到加工的尺寸要求,找原因后发现是选用的锉刀太细了,然后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来说,锉削加工时,除了与锉刀的粗细有关还与零件的材料有关,还与加工余量有关。钳工工艺学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它涉及到相关机械方面的知识,它必须将相关的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在学完了相关的机械方面的课程之后,必须学会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点,来解决钳加工工艺方面出现的问题。工件如何加工,采用什么加工方法?刀具如何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些都只能由学生来讲,教师听后点评。让学生总结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通过角色转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自主学习-百度百科
   2、 教育教学研究文集 1995年8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