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企深度合作——对 " 冠名班 " 的几点思考
摘 要:企业冠名班是将学校的某专业或某班级冠以企业名号,并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它对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冠名班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本文就我校 “长电科技”冠名班,从不同方面对校企合作冠名班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字:冠名班、校企合作
引 言: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冠名班”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典型的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到一定程度,教育与经济关系具体化的结晶。
正 文:
一、校企合作冠名班存在的背景
1.国家政策的有力驱动
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大家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满足企业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2.冠名现象应运而生的产物
近些年来,冠名现象蓬勃发展。从球队冠名、道路冠名、楼宇冠名、节目冠名等等冠名现象来看,合作双方互盈互利,合作甚欢。如今,这股强劲的冠名之风也吹进校园,以企业命名的班级也应运而生,这不仅使企业提高了知名度,拥有自己一定的人才储备,在为学生印刻企业标记的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许多义务宣传员。
3.企业用工质量的需求
近些年来,企业正面临用工难,高薪难聘等等困难,虽然每年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马上上岗的人却不多,另外,企业在培养人才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现有的员工不能完全胜任岗位的需求。校企合作降低了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
二、校企合作冠名班存在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企业冠名班级”只是班级名称发生了变化,而实质上它远超出了班级名称的变化,而将带来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其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冠名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是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企业和岗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定期授课,并结合学校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现课堂教学工厂化,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前熟悉就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使学生进入岗位后即可熟练操作,减少了过去学生进入岗位要经过一年的岗前培训才能达到熟练工的过程。这种做法不仅缓解了企业的“技工荒”,还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企业冠名班架起了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开辟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天地,树立了职业教育的品牌。
三、冠名班校企合作的目标
1.实现学校教学与生产零距离
冠名班的学生入学后即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确定毕业后的企业员工关系。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相同的学时内学习教育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的选修、限修课中将加入企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课程。在专业技能的形成方面,既完成毕业要求的中级工水平,又在冠名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刁。这种教育和经济关系具体化合作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顶岗操作,真是毫无疑义地体现了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融合。
2.实现家长投入与回报零距离
冠名班学生在校期间可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资金资助:一是国家助学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 13号精神规定: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二是冠名班学生带薪上学。我校为冠名班的学生提供免两年学费福利,企业根据冠名班学生学期或学年度考核情况发放工资。三是企业和学校的奖金。企业和学校商讨确定后,在我校设置了“新潮奖学金”奖励制度,对优秀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励机制。这样核算结果表明,家长在投入资金用于孩子在冠名班学习的同时,就开始有金额的回报,而且,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内,家长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
3.实现学生上学与就业零距离
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其实学生成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从入学就开始以相关骨干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取长补短,有目的地进行技能、理论和企业文化学习。学校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课;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岗位实践;集中学习企业文化精神;与企业员工联谊活动等措施,让企业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及早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实现“零适应期”。也就是说,学生入学进入企业冠名班后就已经落实了工作单位,避免了毕业后难就业的局面,实现了上学与就业的同步。
五、冠名班校企合作的优势
1.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组织,在校企合作共建冠名班的过程中,在向学校提供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的同时,也给自身创造了丰厚的利润。首先,冠召班在学生身上打上的企业的烙印是企业宣传的永久名片;其次,通过冠名班校企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能够有效地缩短员工 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使企业获得适合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提高了学校的技术储备
对学校来说,学校可通过冠名班获得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升教学质量及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力。教师通过冠名班教学,拥有更多实训和下厂锻炼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教学经验,拓展活动空间。
3.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了更好提升冠名班学生的素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生产实习环境,学校实行合作办学,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学生,企业即教室、车间即课堂,成为名符其实的教学工厂。公司派出生产第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实训基地兼职老师,与校方的学科带头人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兼、专职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实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真正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六、冠名班校企合作的改革方向
1.创新冠名班合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冠名班校企合作是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实践课程对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两个体系,两手抓”,即一手抓知识(理论)体系,一手抓实践体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校冠名班的学生每次实习都能深入车间得到师傅的悉心指导,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都按程序完成工作,也正因为“帮忙不添乱”,所以冠名班同学实际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多,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冠名班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3.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 “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 校企合作机制取决于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我们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出口畅”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培训放在教学首位。
4.完善冠名班教学评价模式,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同步冠名班校企合作是以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需要为目的,是双方的,所以教学的考核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专业工作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学校教育模式的考核。对冠名班学生的考核应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通过考核寻求学生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合理分析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企业用人提供重要参考。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调整的加快,新型专业将不断涌现,冠名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方式,其形式和内容应不断扩展,职业学校必须在专业稳定和变迁中、在与同行竞争和发展中进行合作博弈,实现资源共享、共生求存的协作格局。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职业学校应加强协作,主动创设有序竞争、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将密切校企合作作为维系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拓展和延伸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
1.冠名班校企合作解析,万玉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2009,(6);
2.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徐洪波,袁晓建.2006,(2)
3.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 霍晓光.中国培训,2006,(2)
4.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李忠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