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日期: 2013/12/9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我国在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上做的很不够,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工程人才的培养,我们该做些什么。
   关键词:诺贝尔奖 激励与约束机制
  
   诺贝尔奖(Nobel Prize)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的设立,对物理学、化学、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并且仍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得奖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成就几乎都是在科学发展史上首创的,对科学的进步的贡献是巨大,因此诺贝尔奖不仅对于科学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诺贝尔奖对于一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提高全民素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拥有13多亿人口,普通教育人数至少10亿,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7个,博士生导师40110名,院士1434人,2009年投入科研经费1761亿元的中国来说从1901到2011年间居然没有任何一位学者能够获此殊荣,作为泱泱大国且有着5000多年光辉历史的中国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不可能都仇视中国人,另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毕竟还有好多是华人,例如: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为什么这些离开中国的中国人能够在异国他乡取得成功,而没有离开中国的中国人却不能够获得成功呢?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引出本文的主题——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当然高素质工程人才不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
   一.中国目前教育的现状
   1.办学方向不明确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中小学、重点大学,而忽视职业教育。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大学深造,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年来大学生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有时候甚至出现一个职位几十个人哄抢的现象。相反作为曾经无人问津的职业教育的学生却出现了众多单位争夺的现象。究其原因: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把握市场动向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与此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扩招,其结果是中国的硕士,博士生数量全世界第一,质量怎样,大家有目共睹。
   2. 教育理念不明确
   我们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坚持教师讲、学生听,并且以记笔记为主的模式,平时不注重学生的讨论以及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学生只会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些措施照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其创新意识。例如:中国的中学生在全球奥数比赛中频频获奖,但是在被喻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的获奖者中,只出了丘成桐一个,而且还是以华人身份获得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样的道理,假如前几天刚刚去世的苹果前CEO乔布斯在中国的话,他永远也不可能创立苹果,因为在他那个年代作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要是退学的话,会被社会舆论压死的。
   3. 体制的弊端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高,从体制原因来说就是政府教育独大,国家教育行政化。这种情况使得教育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一些学者往往心浮气燥,坐井观天,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大,整天弄一些所谓的“成就”天天吹嘘,骗吃骗喝,然后在领导面前溜须拍马,邀功领赏,一到国外言行却漏洞百出。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好的科研成果,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了,因为中国的学者们不仅是学者,在行政级别上还是政府官员,他们每天最主要工作都在集中精力造“垃圾”。同时中国目前的教育不是向学生负责,也不是向市场负责,而是向上级负责。在这种情况下,花了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出现求职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4. 教育发展的不公平
   当前的教育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院校,很少照顾一般院校。如211工程,985大学。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例如:前段时间每年拿国家几亿补助的,号称“中国第一学府”的清华大学突然出现了一座真维斯楼,只要有人愿意掏钱,什么冠名都可以的。至于社会影响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拿了国家大量补助的清华大学尚且不干正事,集中精力向钱看,那么没有拿或者拿很少国家补助的其他大学会怎么样做呢?于是乎2011年一位考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这样写到:“我真的很郁闷,刚刚被故宫“撼”翻,这次又被清华雷倒,既然有了“真维斯”楼,那等我进清华,是不是要在“杜蕾斯”楼、“苍井空”楼、“花花公子”楼……里面上完我的大学?当学术和道德都沦为向钱看的时候,龙的传人还是龙吗?那是龙虾,有钱人的美味,我这穷N代,能消费的起吗?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我想到那时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精辟!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果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社会公平就会严重缺失,少数人享受到了特殊照顾,大多数人却无法享受到,公平的严重缺失就会导致效率的严重低下。
   二﹑如何打造自己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可采取的措施
   1.改变教育体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然而英国的罗宾逊夫人也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做出了精辟概括:社会主义不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而是)一种没有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可以用来效仿产业革命的技术成就的手段 ,一种在一套不同的游戏规则中进行快速积累的手段。表达不同,谁对谁错,一目了然。同样的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体制的落后,要改变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改变“官本位”“钱本位”“权利本位”的思路,让老师们好好上课,好好专研;让学生好好听课,好好学习。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社会职称体系,让老师们减少对物资的追求,静下心来,戒骄戒躁,好好做研究,避免全国教授集体造垃圾的现象。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坚持以市场导向,选用有用课本,聘请有学问的专业教师,培养有用人才。
   (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尊重其思想,努力鼓励和培养和创业精神,反对书本主义,反对成绩至上。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毛主席说:“打仗时不光人要吃饭,而且也会死人。”同样一位去过欧洲的友人回国后总是会说:“去了欧洲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人权,饭吃的好,价格便宜;公路上车等人,而不是人等车;农田轮耕,森林茂密;学生上学,不要学费;病人就医,医院付钱;市长下班,回家买菜;学者专心工作,不必担心生活-----欧洲一行,胜读大学十年书。”著名学者马斯洛也说过人有五大层次的需求。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休息等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是最优先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第三层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其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第四层需要是尊重需要,寄希望有一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第五层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寄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以上说明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首先要吃饭,然后穿衣,然后有住处,只有解决了基本需求后才能安心工作,好好钻研,然后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物价飞涨(前几天公布的2011年10月的CPI高达4.4%),房价飙升,一般的房价都在一万元以上,最贵的房价甚至达到每平米几十万,对于一般人来说买房时一种奢望,根据目前的工资水平,他一辈子也买不起房,于是“蜗居”已经成了现在年轻一族买不起房子的代名词。面队这样的社会环境,还有多少人能够安心读书。每天早晨眼睛一睁开,就要算计着每天花多少钱买菜,每天花多少钱买米,贷款什么时候还,小孩的学费等等。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物价,降低房价,减少生活成本,提高居民收入,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人家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问题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一个国家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教育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不可能轻易解决,因此我们在培养好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时必须处理好人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季小立在《体制转轨、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城市化路径替代》中指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路径由重工业优先战略内生而成;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伴生,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和发展战略转向新型工业化,既奠定了城市化的体制基础,也强制解构了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相依存的制度安排,诱致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替代。也就是说我们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来培养人才。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经济一直是计划经济,不根据实际的需求走真确的道路,那么体制转轨,发展战略转型也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中国如何进行城市化,造成的结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朝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上说明我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很好的使用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使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人的自身价值,谋求管理的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
   以人为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准则,然而人们的需求总是随着现实的改变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生存的需求得以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也就渐趋强烈起来。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人本需求,还必须强调“自尊”、“自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建立科学、公平、公正、合理、合适的薪酬体系
   1、薪酬政策对外具有竞争性。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性,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因此必须给予其较高的具有竞争力的薪水。
   2、薪酬政策对内具有公平性。“计效”是有效的薪酬支付体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好的薪酬计划一定是公平的,在诸多薪酬体系的案例中,支付不与业绩挂钩,不公平往往是薪酬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灵活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手段,避免激励不到和约束过度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有效地促使有用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约束机制,则使人才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可通过相应的监督系统得到反映,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约束或惩罚。激励与约束机制两者互相协调,缺一不可。激励不应该以金钱为主,而是以有用自我发展需求为主。在激励方式上,要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在约束方式上,要强调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相结合。 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还要避免激励不力和约束过度现象的产生。错误的、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而一些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又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肯定和支持,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泛化的负向激励效应。而过度的约束又会造成组织成员过多的顾虑和紧张,影响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理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是由激励机制来产生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本资源,由约束机制来监督并协调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寻求激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四)完善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的环境日益宽松,必须提高人才的竞争性。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强化合理竞争机制。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的潜能与创造精神,另一方面,竞争与协作也是统一的,如果竞争机制不完善或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则极易导致"资源"流向不合理,造成人才队伍的流失与内耗,增大离心力。在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杜绝不公平竞争,将竞争机制制度化、规范化。
   (五)建立充满安全感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
   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工作动力。健康向上、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精神需要,从而激励人们主动工作,这样才能增强竞争的实力而取得成功,营造人才建设的"雪球效应”。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采用激励与约束的手段才能培养好人才。
  
   参考文献
   季小立,洪银兴《体制转轨、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城市化路径替代》,《区域经济研究》85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