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诺贝尔奖离我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有多远?

日期: 2009-1-29 14:21:24 浏览: 9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文摘:诺贝尔奖追求创新,从我个人的角度,分析创新的两个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对创新精神进行分析以及我缺乏创新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礼在全世界人民关注下已经落下了帷幕,对于比任何人都关注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来说,心又酸了一次。尽管又有华裔成为其中一员,可是人家毕竟是个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绝不亚于对奥运会的期盼,然而,当中国人为奥运会首次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当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自豪不已的时候,诺贝尔奖对中国来说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有人质疑,有人惋惜,有人批判,有人反思……许许多多各个领域的人都在问:中国为什么还无法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离中国有多远?有人说,2015年,有人说,2020年……中国太大,问题太复杂,我阅历浅,说不好,但是对我自己来说,一个正上研一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我知道诺贝尔奖离我有多远,大概是很遥远,很遥远,远到失去追逐它的勇气。
诺贝尔奖重视原创性,也就是创新。心理学家说,创新必须具备两种重要心理素质,其一是创新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智能基础,特别是关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其二是创新精神,包括创新志向、创新胆略、创新热情、进取心以及自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等等。创新能力与人的智力有关,而创新精神则于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关。在一个人的创新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是创新精神的最高境界。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一定水平的智商是其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创新能力高的人智商必定是较高的,但智商又不是能力高低的唯一要素,智商高的人,其创造能力不一定都是较高的。研究表明,同等智力的人相比,最后取得成就的总是在谨慎,自信,进取心,坚持性等品质上比较优良的的人,即情商较高的人。
对我来说,勉强具备的也许只有良好的智能基础。因为按照遗传学原理,智商高父母生出笨孩子的概率是很小的,我的父母虽然说不上高智商,好歹都念完了高中,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之前也实属不易,所以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我不可能是弱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用反证法,我是弱智就上不了大学,更不可能上研究生。对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自从上了高中分了文理,我忍痛割爱舍弃了自己喜欢的历史,选择了不喜欢的物理,加上音乐课,美术课在老师“为了大家的将来着想”的谆谆教诲中改为数理化后,我就失去了说合理性的权利,因为老师父母都教导:要爱你所选。无论是不是我所选,反正都得爱。我至今还是个音痴,连简谱都不识,不知道会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先生会怎么想。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精神比创新能力更重要。基于创新思维的情绪智力,决定着调控自身和他人的情绪和身心状态,从而保持与周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具有较轻的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较大的成功。
创新精神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新志向,创新热情,自信心和毅力。
首先说创新志向,志向我理解为目标。没有目标,一切都是枉然。英国有句名言: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当一个孩子开始在星空下思考“我为何而生”以及”我何以为生”时,当他用稚嫩的声音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时,当他在心中悄悄刻画自己未来的形象时,目标就悄悄的形成了。如果只想当个普通士兵,当然没法成为将军。并且如果一个人的志向是做大官或是赚大钱,怎么可能会有耐心从事科研,获诺贝尔奖就更无从谈起了。
爱默生说过:在人类历史上,每个伟大的决定性的时刻都是某种热情的胜利。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情的产物(本杰明)。热情使人执著和疯狂,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奇迹。没有了热情,生命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了热情,就没有了动力。年轻人和年老的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热情,年轻人往往可以为了某个目标而不顾世俗权威,冲破一切阻碍,具有改变现状的冲动;而年老的人常常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容易丧失创造和改变的热情。
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神奇,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心就是却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没有自信,目标就会动摇,目标一旦动摇,就失去了努力的热情和坚持的勇气,那么,理想和成功就成为空话。
当然,光有目标,热情,自信还不够,这只是先决条件,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不行,没有毅力,将一事无成。
创新精神是怎样养成的呢?当然环境最重要,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初接触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家庭教育过分严格,家长过分要求孩子顺从,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差;如果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家长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情况就会好得多。学校是学习知识,养成学习习惯的主要地方,在学术成果丰硕的国家,学校往往较开放,学术气氛自由,教育经费充足,中小学教育也比较全面。社会是个大环境,人们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时常常受主流意识的影响,行动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制约,大环境往往决定了整个的社会进程。
以下分析我所处的小环境和大环境。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14岁小孩留下这样一封遗书“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很显然,这是个有思想的孩子,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活着的热情,进而选择了结束生命。
我就在想,我的目标是什么?得诺贝尔奖吗?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好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用稚嫩的声音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我现在只希望金融危机赶快结束,才能找个好工作养活自己。也许人越成长越觉得迷茫,越觉得害怕。当我很小的时候,弟弟还没出生之前,母亲说要我和姐姐说好好读书比男孩强,于是我考高分是为了让母亲开心,证明我不比儿子差,我是是很庆幸自己有书读的,毕竟农村里上大学的女孩只是少数;再长大一点,我觉得读书是为了摆脱农村的平穷落后,要做个城市人;考上大学后,我离开了农村,父母对我期望很大,可是我却在担心将来养不活自己。我常问自己:我的幸福和快乐在哪里?爱尔兰一个作家曾在自己作品中写道:“幸福的生活有三要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我想,我现在最缺的是希望吧。似乎活着活着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崇高的理想,也没有了自我。
很显然在我所认为的创新精神四要素中,我不具备第一条:创新志向。好像我目前比较关注是否能养活自己。好吧,假如有一天我不再为这件事情担心的时候,再讨论第二点创新热情。
热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而与中国的大多数小孩一样,小时候我的父母常对我说的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听话不要让我生气,你要好好学习考高分。。。。。。我不想让父母生气,我想做个受父母喜欢的孩子,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听话和得高分。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做实验把房子都炸了,可是她的妈妈却还一如既往的支持他。而我小时候出于好奇拆坏了钢笔,被妈妈训斥了好久,并威胁以后再也不买钢笔给我。(声明:我很爱我的妈妈,写这些并没有对她不敬的意思)。据统计,大多数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十六七岁时就建立了自己的兴趣,可是我十六,七岁时还在为考大学而拼命的啃书本呢,哪有人会在意你兴趣是什么?就连必须选择的文理科都是为了将来着想,而不是兴趣。上大学了,好像很自由,但正是这种自由让人彷徨和不安,常常怀疑自己学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自然没有学习的热情。现在研究生了,一同学总是抱怨导师让她讲ppt和报账,那些ppt无非是从国内国外的论文中“提取精华”,再加上点复制和粘贴,所谓的科研无智商含量又无聊至极,谁还会有热情?可能导师科研经费不足,也有可能导师眼神不好,报账的时候总是喜欢把38元报成80元,说买了实验器材却不见踪影……此同学常为这些事苦恼,哪有热情从事科研和创新啊?
信心是怎样建立的呢?如果处在一个宽容失败和不断鼓励的环境中的人,自然比一个处在不断苛责的环境中的人自信。但中国的教育似乎重责备轻鼓励。我说诺贝尔奖远得让我失去追逐的勇气,可见我不是个自信的人,但也有可能是一种自知之明。记得小时候考完试回家,数学如果没拿满分,母亲总是说:“看看你自己,粗枝大叶,这么简单题都做错”,也许当时母亲只是为了追求谨慎的态度,但久了我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这是个无法改变的缺点,把缺点无形中放大。我不是说父母对我的要求过于严格,只是给的鼓励真的太少。美国孩子可以毫无顾忌的说:我要成为纽约州州长。因为他们很少被嘲笑,而在中国,父母总是教育:不要说大话吹牛皮,要谦虚,不要得意忘形。在学校,老师总是批评那些所谓爱出风头的学生。
当然我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全赖别人,毅力大多取决于自身。我承认我没什么毅力,因为我没办法坚持天天跑步减肥,可能我不足够在意我有点胖;因为我没法坚持天天去自习室看书,可能我想不通那样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么没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可能我还不够成熟不够分量;因为老师说我读书做事不认真,可能我不明白该怎么认真……也许,我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诺贝尔奖到底离我有多远呢?我认真地想,却得出个可能又会被认为不认真的答案:不知道,太远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从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谈话中想到的[J].中国教育学刊.2005,3(3).
[2]王红蕾.从诺贝尔奖反思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3,5(101).
[3]靳站忠,董少鸣.从中美教育的比较看创新教育[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4).
[4]崔刚.什么阻碍了中国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J].人民日报.2007.08.09.
[5]钟新.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诺贝尔奖[J].新视野.2006,23(9) .
[6]王绶琯.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J].科技潮.2008,11.
[7]欧时保.中国能获诺贝尔奖又如何[J].创新科技.2007,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