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课前、课堂、课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把自主学习当成习惯,并把这样一种自主的能力融入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大获裨益。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老师
前 言
中国是传统教育大国,但是在中国几千年教育史上,基本都是以老师“一言堂”为主,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老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照搬照抄接收什么。新世纪以来,大刀阔斧地实行教育改革,“改变过于强渊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课前、课堂、课后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把自主学习当成习惯,并把这样一种自主的能力融入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大获裨益。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事实确实证明,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是因为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入,从而尽可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依据调查研究,在1992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立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和他们自作学习时密切相关的,也正如同数学家华罗庚的说法“一切创作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学生走出学校,迈入社会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会极大地阻碍学生们的终身发展。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成正比的,是每一位学生成绩好坏、知识习得与否的考量标准,学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指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而是指学生对于老师的教授不盲从,不照搬照抄,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在课前能做好预习,在课堂上积极热情参与,课后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练习,进行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和绝对遵从性。能够真正意识知识是自己主动追求来的,而不是老师或者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创新的需要。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而自主学习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极速加快,一个人仅仅依靠在学校学习所获得微博知识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习是否具备的基本素质。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21世纪社会倡导的,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们个体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拥有巨大潜能,是否具有在网络信息时代驾轻就熟地运用知识的本领,都取决与个体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在九年素质教育阶段学会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拥有创新性思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不限制在学校的短时间和狭小的时空内,也没有教师的陪伴在身边,全部需要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实现。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如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单纯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授之以渔”,由重视学生学习知识转成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根本问题。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需要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在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布置详细的任务,同时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还要做好预习的检查,通过把关,激发学生预习兴趣。老师要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预习落到实处,为“高效课堂”的真正高效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上《贝多芬》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们课下听贝多芬的音乐,多听多感受,贝多芬动人的音乐一定能给感染打动学生们。并且让学生们搜集贝多芬的资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将他的音乐和生平结合起来,对于贝多芬的形象就能有一个立体的认识。还有,自然课要讲授一种叶子边缘时锯齿状的植物。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大自然发现和采集这种植物,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它或是用图画的方式描绘出来,既让学生有课外活动的机会,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图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预习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科学导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的科学导入特别重要,与以前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把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问学生怎样测出圆的周长。这时候学生们就能积极动脑筋,通过把圆和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相比较,认识到它们的不同,进而发散思维,努力思考,最终结果得不得出并不重要,重点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圆”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教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实验表明,在课堂中,相比老师单纯口授,视频和音频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PPT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图片和声音的添入能丰富学生的感官认知,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篇课文,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它讲的是德国街头花团锦簇,因为每一个人家里都栽种花束,而且把鲜艳的花朵朝向窗外,对着街边。通过德国街头幻灯片的放映,学生们会惊艳于德国街头的美丽,从而与国内的街景产生比较,形成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精神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播放德国的人文风情,从而学生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言道:“愚蠢的老师都是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取真理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我国著名教育家邱旭华提出“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动和主导地位,它的尝试教学法对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老师们应该交给学生怎样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自主自觉学习,学习新知,获得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从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才能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尽量淡化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要及时给予表扬,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举一反三,收获最佳学习效果。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老师出示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了演示: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解得:X=2.5。
(五)培养学生的竞争思维,产生竞争意识。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竞争”并不残酷,还有甜头,让“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从而造就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比如老师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扩展学生的古诗储量,可以让学生们思考有关“月”的诗句。把班级按小组分成几组,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然后对胜利的小组给予奖励,学生们就会绞尽脑汁、搜藏刮肚地想诗句。这会刺激学生熟练掌握诗歌,以及平时多背诵诗文。
(六)课后拓展学习
陶行知所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习空间并不仅限于教室课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到更广更深的范围,不过其实学生应该自觉地去观察和发现,从而获得新知,拓展知识,发散知识。方方面面都有知识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学习认知。教学内容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就会变得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了无生趣,因此,要减少平时的作业量和负担,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开展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让教师、学生、教材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比如,让学生们写花卉的作文,带他们亲临花棚或花园,通过仔细观察,他们的作文可以写得更生动,更真情实意。
阅读是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老师一直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通过课间的自主阅读以及班级内的图书漂流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校内的阅读活动。为学生办理借书证以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回家阅读,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欲,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校内阅读延伸至校外,更使学校的图书资源实现动态管理,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结 语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在如今的课堂教学关系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学生在基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通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内驱力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管茂武. 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安徽教育 , 2006,(10)
[2] 陈崇立. 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8),
[3] 张亚波. 谈谈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中学) , 2009,(02)
[4] 李玉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 , 2009,(09)
[5] 韩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10,(01)
[6] 刘井春. 浅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电教(下) , 2010,(07)
[7] 庞红萍, 魏文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J]. 科技信息 , 2006,(09)
[8] 李成芳. 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 江苏教育研究 , 2010,(32)
[9] 王宝栋. 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 2003,(10)
[10] 陈芹. 促进自主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J]. 科教文汇(中旬刊) ,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