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

日期: 2019/5/29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戴鑫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及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研究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其知识较为抽象,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逻辑性差,传统数学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易挫伤其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法,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极强,在学习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其在放松的状态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借助实际生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如在课堂教学之初,组织学生分享自身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小故事,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如在认识数字1-5课堂中,教师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相联系,在课堂中借助铅笔、小黄鸭玩具、耳朵、小红旗等实际生活物品开展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立足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其创设的生活情境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合,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并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如,教师在进行“圆”课堂教学时,生活中学生较少接触圆这一概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其理解圆,如“同学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回答“篮球、足球、羽毛球”,依据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都喜欢与球相关的运动,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篮球、足球、排球以及乒乓球等球型运动器材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物体外形的相同之处,观察后学生们发现图片物体都是圆形的,之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导入圆的知识教学,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贴合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与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开展案例教学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借助案例教学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其通过案例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从而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如“休息时间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同样大小的蛋糕,并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给了小华,这时小明要两块蛋糕,小红要三块,小丽要四块蛋糕,那么老师要怎么分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蛋糕一样多,并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分数的性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通过故事创设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参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其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升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较为抽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立足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案例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锡亭.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
   [2]王雅丽.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