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注: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A/D/2016/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资源。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特点,阐述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方法及制作要点,旨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教学 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此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职业教育改革正不断得到推进,相关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正在层出不穷。其中,“微课”就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资源。它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理解“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引入微课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既是中职电子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强,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电路工作原理抽象复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难教”、学生反映“难学”。比如,讲到半导体器件,就要讲载流子、共价键、外特性;讲到整流滤波、调谐振荡,就要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波形产生变换的过程;讲到寄存器、计数器等数字电路,就要研究输出波形和电路功能等,这些内容常常让教师费尽口舌却说不清楚,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如何能让教师轻松地去教、学生快乐地去学呢?我们知道,微课虽微,其作用一点不微。如果能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冗长繁琐的技能操作步骤制作成实用的微课来辅助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扰。
1.课前预习引入微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以“三极管放大状态”为例,这一节是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基础知识点,学生要想掌握好这一节的内容,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必不可少。我在课前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多个微课的形式呈现。如:三极管放大电路结构分析形成一个微课、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波形分析形成一个微课、元器件简介与电路焊接形成一个微课。每一个微课包含讲解过程和辅助练习,然后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现在的中职生几乎人人拥有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教师结合相应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将相关微课下载到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或直接在线观看,则可以随时随地满足自己自主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比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效果要好得多。
2.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便于翻转课堂。
在新课讲授中,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对于“三极管放大状态”的课前学习情况实时反馈到电子屏幕上,然后对各小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如“放大电路的反相与放大”难度系数较大的重点难点内容,鼓励学生结合微课在组内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互助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研究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点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正是缘于对微课的学习,也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微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悄然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演变成一个微课的制作者与咨询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中淡出。然而,这不但没有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契合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3.课后复习引入微课便于巩固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于45分钟,总有一些学生在这里或那里的知识漏听或没有听懂。教师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之余再制作针对性地微课。正是因为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有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微课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将视频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这样,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还可以实现对知识点的再学习,达到巩固提高知识点的目的。
三.《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微课制作要点
结合《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课程特点,如何使微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呢?我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选题要小而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如,讲到整流滤波电路时,我围绕桥式全波整流滤波有载电路的工作原理、元器件故障两个知识点,反复设计教学流程,从学生观看的角度反复调整教学思路,制作了一段八分钟左右的微课。在整个 90 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完全沉浸在微课所引出的问题讨论中,课堂氛围非常浓厚。
2.视频中要图文并茂,要使整个视频简洁清新流畅。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如,讲到识别色环电阻时,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颜色与数字的关系,我在微课中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动画活跃教学气氛,设计了一组联想词汇并配上图片,如“综艺-棕 1”“皇室-黄 4”“白酒-白 9”等,学生通过联想,很快就掌握了该知识点。
3.注意字体、字号要错落有致,使用的文字尽量少;线条颜色搭配要清晰可见。如,讲到绘制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输出波形时,我结合一道典型例题,围绕“看—判—算—画”四个步骤,制作了一段六分钟左右的微课。为了突出同步触发、区分各触发器输出波形,微课设计中,用不同字体以突出每个触发边沿下的输入组合,并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加以区分输出波形,以免混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引入和结题要简洁明了,尽量控制在10分钟左右。
5.视频要便于制作,注重实用,形式可以是录屏、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等。
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当然,我们更要力求“一课多用”,让每一节优秀的微课不仅能用于知识点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还能够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多次重复使用。让微课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领域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从而为加快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2]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
[3]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2013.
[4]陈波.微课资源制作工具及应用[Z].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训课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