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
唐僧出家后,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西游记》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古典名著,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但他常常以慈悲为怀,心慈面善,胸怀天下,具有超越的理解,是个有儒雅气息、气质不凡的君子。
关键字:仁慈 谦怀 苦难 懦弱 意志坚定
一、 慨 述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超人的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受尽万般折磨,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
他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但是,吴承恩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圣僧,而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平常人。但是他具有取经的坚定信念,甘冒万死,决不退却。富贵荣华和美色诱惑都没有作用,甚至当悟空离开了他,妖怪又在面前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在取经集体中充分起到了中坚和凝聚作用。
二、 人物形象分析的目的
唐僧是一位为消除人世间无数的困苦,普度众生的活菩萨,一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他就是为消除人世间一切不平等,才去求取真经,用来普度众生。无论路程有多远,路上有什么艰难险阻,路上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一心向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执着终于感动了佛祖。教化社会大众向善,其社会形象就是一位英雄,为了正义有价值的事业,不惜抛弃舍弃自己的一切,不达到理想誓不罢休的成功者,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英雄,一个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的典范。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此作为教育的精神动力,为理想而奋斗的不懈追求,直到成功!
三、唐僧形象分析
(一)具有意志坚定、仁慈谦逊的圣僧典范
1.唐僧的坚毅形象
唐僧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多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西游记》小说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把唐僧作为一个英雄来写,《西游记》中的唐僧无疑是不成功的,他的迂腐和懦弱都是无法让人忽视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意志坚定。唐僧的坚定是取经路能够走完,并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取经队伍就会解散,行程会耽搁,甚至放弃。从唐僧怀着西天取经的崇高理想至大唐出发,途经多少艰难险阻,路遇多少妖魔鬼怪,但是,每次九死一生后,他仍然选择往西去。但这无一能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
2.唐僧的仁慈与谦怀
虽然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不止一次的看到唐僧与孙悟空发生冲突时,采用严惩的手段。但是,不可否认,唐僧在其他时间,对孙悟空等徒弟三人以及他人是很仁爱的。如在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出来时,身无寸缕,唐僧把自己的白布小衣给他穿,后又挑灯为他缝制了一件虎皮裙。观音命唐僧以紧箍咒收服孙,唐僧虽然听命,但见悟空十分痛苦的模样,“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比丘国的国王要吃小孩心肝,他滴泪大骂“昏君”。就算路遇不明人士,虽不知其底细,他也拗不过良知,毫不犹豫地相救。孙悟空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他不仅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还身具谦怀之德。如当观音幻化成疥瘌僧拍台高叫大乘教法事,唐僧竟然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与寻常樵子道别,他翻身下马。同弱冠少年相见,他也不托大。可见,唐僧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的行为很多都是由于其仁爱与谦怀的本性使然。
(二)性格迂腐和是非不明的凡人形象
唐僧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及核心人物,按“理”说他应该像个领导的样子,至少按“理”说他不是个胆小鬼。然而吴承恩却不管他是不是领导,毅然把唐僧写成了胆小鬼,甚至在孙悟空眼里看来是个“脓包”。这是为何?难道是吴承恩的水平不够吗?不是。在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唐僧肚中饥,要孙悟空化些斋吃。孙悟空推说附近无人家。唐僧心中不快,孙悟空只得赔小心说: “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 可见,唐僧受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有时候是十分骄矜的。唐僧的另一大缺点是迂腐和不辨是非,如只因人生果状似“三岁未满的孩童”,唐僧坚持不肯吃;路遇山民,“一律不加分辨,无原则地给予同情”,“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不问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山呼万岁,无论贤否”;多次轻信妖言,而驱逐悟空;固执的认为悟空“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不顾师徒情分,不分青红皂白赶走悟空。善恶不分地我行我素!让人产生厌恶之感。
(三)艺术中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1.怯懦中不凡具勇敢
唐僧怕死甚至有点让人看不过去,书中经常有这样的语句:“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孙悟空救了他那么多次,他甚至还不相信孙悟空。一个有如此坚定信仰的人,怎么可以怕死呢?显然,我们不能拿我们看过的“红色剧”来对比。
故事人物的性格不是凭空形成的。唐僧出生以后,就在寺庙中长大。在剃度以前,帮着寺里干点活。这当中有一个问题,没剃度之前他是住在寺院里,还是寺院外呢?无论是在哪,相信他的生活一定不好过。寺院里大多数是和尚,和尚跟和尚之间都是光头,会有共性和共鸣。他在扳倒刘洪之后,残忍地挖了刘洪的心肝。这也是他一生在唯一可怕的一次,而这种可怕令我们不寒而栗。
书中有段描述唐僧遇到妖怪的话,“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打了一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 更有“两泪交流”等不堪的形容,足见其怯懦。然而,他也是勇敢的,在明知西天取经的道路上会遇到并且已经遇到很多的艰险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打退堂鼓,无论是尸魔鬼王,还是妖精以及自然险阻,都不能打退唐僧西天取经的决心。正如书中所述,虽被多位妖怪所擒,“眼中流泪”,心中仍期盼“早赴灵山”求得真经。
2.思想顽固与变通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唐僧也是会变通的。如有一回,唐僧路遇劫匪,推说银子在后面徒弟身上;还有在第五十五回和第八十二回中,明知对方为妖,硬是虚与委蛇,甚至敬酒献桃。唐僧虽是作风严谨,但在春光明媚的路上,在佳节之夜,他也会兴致忽致,心情畅快,前往游玩。这与“出家人不打诳语”、“四大皆空”的佛家言论是不符的。
3.意识的盲目相信与不信任
盲目相信源于对神灵的高度虔诚和对劳苦人民的仁爱之心。本着绝不错过一个神佛一个寺庙的参拜,不伤害一个生灵的佛心,见佛拜佛,见庙参庙,见民礼遇,却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这本无可多去指责什么。然而,为什么这个角色受到这么多人的不喜呢?那就要看他的另一面了,即对最具实力也最值得信任的人——孙悟空的不信任。书中有十数次提到唐僧对孙悟空的误会,猪八戒这个人,只知挑拨离间,贪吃贪睡,能力一般,亦无明辨妖魔的本事,然而,唐僧信任他胜过于信任孙悟空。在轻信与不信任之间,虽然唐僧在不断的遇险与获救的过程中作出正确的调整,但似乎做得还不够。不长经验和汲取教训。
4、性格的双重性
虽然唐憎的形象没能与孙悟空形象描写得魅力十足,但他是取经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取经活动的领导者,是一个不甘万死也要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虔诚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在取经途中,他的苦难最大最多,首先是因为其他几个人马都是神仙,有各种神通,只有他一个是肉体凡胎。其次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冲着他那一身吃后可以长生不老的肉来的。但他坚持十几年,初衷不改,富有献身主义精神。同时,他又严持戒律,目不视恶声,耳不听淫声,心不起邪念,把那美貌娇容视为粪土,把金珠宝贝看作灰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圣僧。甚至连妖魔也知道他是个“十世修行的好人”。 在取经集体中,他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认为他无足轻重的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他使三个出身于妖怪的徒弟不断的克服离心倾向,用坚定的信念鼓舞他们,终于完成了取经壮举。这一点连沙僧都看得很清楚,“世上只有唐僧取经,自来没有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孙悟空自己也对猪八戒说:“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 这都是强调唐僧在这个集体中无人可以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他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许多缺点。一是胆小懦弱。作品里每逢写到师徒一行走到穷山恶水时,总写会写“那长老大惊失色”或“流下泪来”,连猪八戒都曾说过他是“老大不济事”。二是无情无义,有时甚至显得很自私。孙悟空为了他可谓是舍生忘死,但他对孙悟空却是动不动就念紧箍咒,甚至把头箍得像个葫芦还不肯罢休。有次孙悟空对观音菩萨说:“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那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只指望归真正果,洗孽除邪。怎知那长老背义忘恩,直断一片善缘。”还曾当面埋怨师父道:“师父你老人家太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就倒叫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却也是为你。”可谓切中要害。三是人妖颠倒,是非不明。他特别轻信,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但仍是执迷不悟。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昏庸糊涂。在三个徒弟中,他最能靠得住的就是孙悟空,但他最不喜欢的还是孙悟空。就事业心来说,猪八戒最差,动不动就建议散摊分行李,但由于他嘴甜,爱打小报告翻是非,结果最赢得他的宠爱。
四、总体艺术魅力
(一)、 唐僧虽然木讷,但不失为一个好领导。唐僧善用人之长。孙悟空聪明伶俐、刁钻古怪猪八戒性情憨直,懒惰谗滑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对于三个徒弟的长处短处,唐僧心知肚明。唐僧有宽人之错的胸怀。唐僧有勇于改错的勇气。如果唐僧没有改错的勇气,刁钻的猴子是很难留在唐僧身边的。唐僧有坚定执著的精神。西天取真经,是作为领导者的唐僧的目标。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是驱动这个团队的根本动力。几个性格迥异的徒弟,始终团结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去战胜艰难险阻。这可谓是团队建设的经典案例。唐僧用执着的理念,把徒弟们凝聚在一起,并树立了领导的公信力。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虽然唐僧有时过于固执迂腐,但从取经的历程来看,应该说他在团队领导方面有着许多过人之处。他是位卓越的领导者形象、魄力颇佳。在领导众子弟时,有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善于以柔克刚,
(二)、说唐僧是位卓越的领导者,并非属于庸才,是有依据的。首先,唐僧取经,师出有名:他是代皇帝与众多信徒修行,自始确立起了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经书取回来拯救民众的目标。《西游记》还有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就是,肉体凡胎老实懦弱至几乎无用的唐僧究竟是怎么管住三个妖精徒弟的?这非常耐人寻味,对我们今天教育者的管理工作很有借鉴意义。虽然猴子、八戒和沙僧名义上是唐僧的徒弟,这三位可不是什么好相貌,都是很有来头的人物。而且他们与唐僧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师徒,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深思并吸纳的。
(三)、唐僧之所以能凭一肉体凡胎管住三位桀骜不驯的徒弟,有三个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是他管理艺术的核心秘密。
1、 背景具有不怒自威的神妙意义。唐僧自己虽然是凡人,但其出身并不平凡。他的前世是西天极乐世界第一把手如来佛祖的得意弟子,虽然犯了小过,却仍然被眷顾。为了让其早日戴罪立功重返仙班,观音大士亲自点将提携,又将仨徒弟一个个亲手交给唐僧,这既是对唐长老的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不是这个,唐僧有再深的学问怕也没用。
2、无须事必躬亲,只要抓住关键就能稳坐钓鱼台。仨徒弟中,猴子是关键。猴子的威望最高、资历最老、本事最大、个性也最强。只要把他收拾住,其他人自然乖乖听话不敢乱动。所以仨徒弟中只有猴子被“荣幸”地赐了个紧箍帽。只要适时敲打敲打最厉害的那位,其他等而下之的自然屏息凝气规规矩矩。这招非常厉害,也十分见效。八戒沙僧看到那么厉害的大师兄都被师傅玩弄于股掌之上,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自然就知道该干什么了。老唐的算盘实在打得很精。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光凭心机和手腕虽然能管住队伍,但为上者如果不能做好表率,其实难以服众。唐僧虽然没有武功,但他作为一个僧人无疑是合格乃至优秀的。大多数时候还是能赢得徒弟们衷心尊重的,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一个团队来说十分重要。让大家害怕并不算什么本事,让大家都心甘情愿才是管理的境界,而这里面,能不能服众,有没有号召力十分重要。诸葛亮七擒孟获,最难管的其实是人心。《西游记》虽然只是一部神话小说,里面的故事大都属于虚构,但由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千百年来仍然给我们栩栩如生的感觉。
(四)、唐僧的团队管理艺术《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肉眼凡胎不辨人妖,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用他的仁爱、宽容和坚毅赢得了徒弟们的尊重和信赖,而且,他善于根据徒弟们的特点进行管理,三个徒弟偶尔有摩擦时,他还善于化解矛盾,往往一句劝慰便使徒弟们皆大欢喜。所以,师徒四人虽性格迥异、各有缺点,却能团结同心、风雨同舟,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向唐僧学习一下团队管理艺术。“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当好表率,树立威信,以德行和个人魅力服众;要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搞好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并消除同事之间的隔阂,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引导同事牢固树立互助共赢理念,积极沟通,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做到用其长处、避其短处、优势互补,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让学生各尽其能,在融洽、宽松、进取的环境里共同学习。
总而言之,《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且《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唐僧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引领着文学艺术形象的前沿。
参考文献:
[1] (西游记)第一回,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年第一版1页。
[2]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112页。
[3]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191页。
[4] (西游记)第六十六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286页。
[5]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324页。
[6]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360页。
[7] (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一版403页。
[8]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王一平,中华语文网2007年1月19日。
[9] (大唐西域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0] (西游记) 吴承恩、著长沙岳麓出书版社 2004年。
[11] (西游记考论) 李时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