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日期: 2017/4/17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邱俊玲

摘 要:本文从国内外对微课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弊端,意在以微课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以高校公共基础课C语言为例,研究微课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启发更多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的发展,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科技引领者的高等学府,首当其冲响应“维”号召,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即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后来,他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非盈利性机构Educause 认为微课视频应具备的短小且主题单一、鲜明的特点[2],在教学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并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3]。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4]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以结构化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为内容,以师生学习或交流为目的的教学视频,以短小精悍为特征,同时应包含教学设计、练习评测、教学反思等教学要素,是一个主题完整的教学“生态环境”[3]。2012年11月,我国启动了首届微课大赛,这一年,也被称为微课“元年”[5],自此,微课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熟悉。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微课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网上的相关资源也更开放、更丰富。在国外有可汗学院等,在我国有“爱课程”网、MOOC等,这些网站有很多视频公开课可供学员学习,但这些视频课程多是针对中小学生,纵观文献中小学对微课的研究也很多,反而在高校,微课的应用研究却很匮乏。笔者借助本文,意在谈谈自己对微课的理解和在高校公共课程中的应用,抛砖引玉。
   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1、高职学生层次不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由于录取时,分数线划分跨度很大,导致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别很大,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认知力不一。同一个班级,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很低,一个知识点需要反复强调,反复讲解,反复举例才能理解;而有些学生一点就透,甚至可以举一反三。但由于传统教学受上课时间、教学进度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某个知识点反复再反复,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后丧失学习兴趣。
   2、注意力相对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多出生在家庭优越的环境中,衣食无忧,这就导致了某些学生求知欲不强,没有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力,学习的自控力差,学习缺乏动力[6],上课容易跑偏。传统的高校教学,针对大班上课,一般来说是以90分钟为一个大课时,上课时间长,知识点多,这就对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偏高,而对于本来就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3、基础知识欠缺
   高等学校是默认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学,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在快节奏的高校课堂上,老师不会就高中或者初中就该掌握的
   知识进行讲解或强调,而高职学生由于本身基础知识就没掌握好,导致课堂上很多知识模糊,那么对深一点的知识就更不能理解。
   4、实践需求强烈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近人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喜欢高科技带来的刺激和体验,他们喜欢实践类的活动,更愿意用身心去感受社会的力量。所以相对本科类学校学生沉稳,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高职类学生对实践类的需求更强烈。
   二 微课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
   C语言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思维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其实践性强,且有一定的效果展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传统的C语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2.1 C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热情感染不了学生的冷漠。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90分钟的时间,老师会安排在前半节讲理论知识,后半节学生上机实践。课程开设之初,学生往往由于其操作性强,专业化高等特点,兴趣和热情都比较高,然而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课堂上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参与度降低,加上高职学生的特点,很多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老师在课堂虽然也会调整课程顺序,加入热点案例,依然解决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低,一上机就忘语法等问题。
   2.学习的意义模糊。C语言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果能灵活运用,熟练掌握,自然可以实现辅助自己专业学习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却是艰辛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面对繁杂的语法知识,复杂的算法,又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的接口点,加之是公共课,就不再重视,一有困难,不愿使用自己的主动性去解决,导致C语言成了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甚至计算机专业学生头疼的学科。
   2.2 利用微课设计C语言课程举例
   其实,C语言是一门逻辑性、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其语法知识多且碎,这一点很适合做成微课,供学生反复观看。本文就C语言课程设计语法知识中的基本数据类型为例,谈谈微课的制作流程:
   1.选择主题:微课虽“微”,但“五脏俱全”。在制作之初,老师应先确定好主题,这是微课制作的重要一步。对于C语言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做成微课教学,应选择学生难于理解,或者需重点掌握的内容。本文节选主题为数据类型,它是C语言语法的基础,这些类型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很多学生容易搞混。
   2.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需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确定好本次课程的教学时长。在C语言中,数据类型分为基本数据类型和特殊类型(构造类型,指针类型等),笔者节选基本数据类型作为本次微课录制的教学内容,意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4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定义和存储方法。
   3.制作教学课件:纵观国内现有的微课视频,多是使用PPT讲解,也可以做些flash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录制视频之前,这些教学课件需要准备好。对于C语言的课程特点,有些案例程序代码也需要提前准备好,以方便后续的视频录制。
   4.录制教学视频:微课的视频不一定需要专业的团队才能录制,现有的很多带有摄像头的设备都可以录制,当然也有一些录屏软件,比如:Screen 2swf、Camtasia Studio等[7]。录制过程中,需要简短的引入,然后分4块并结合图形来讲解。
   5.制作片头、片尾。
   微课的制作只是教学的一个小环节,学生在观看之后,需要进行意见的反馈,老师需要收集学生认为的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就能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练习,去实践,这样在实践中的问题又可以反馈给老师,及时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把课堂的主导角色还给学生。
   三 结束语
   微课的出现,网络的发展,并不是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威胁或危机,而是让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时将信息时代的便利带到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https://www.kj009.net/.2005.
   【2】Eric S.Roberts 《Programming Abstractions in C : A Second Course in Computer Science》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