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研究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必然选择,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
1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必然选择。
2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不完善;三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四是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校企师资队伍;五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六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不广泛;七是奖励机制不够健全。
3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从任务与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实施策略。
(1)突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教育的惯性,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很难摆脱学科专业范式的影响,在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按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模式进行运作,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体现不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要抓住重点,办出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研究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体现创业的区域和专业特色。
(2)深入校企合作,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艮标的确定应由高校和企业来共同制定完成。企业应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需要反映到人才培养中,以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应用型大学,理应为国家培养高级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应用型大学应与企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3)改革课程体系,突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结构体系,根据能力分解情况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四个面向”:面向学科发展最新潮流、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实践、面向创新思维和创业知识。
1)学生参与的“项目驱动”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以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托,要及时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依据CDIO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专业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驱动”理论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理论课程全部实施项目教学。项目课程以企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
2)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体系
本着校内实训企业化,校外实训教学化的原则,建设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以解决创新与创业问题为中心,构建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管理创新和创业实践的操作能力。
3)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课程
通过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人格和意识;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培养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操作能力。职业素养课程贯穿大学四年,包括校内6个学期的职业素质养成课程(职业生涯导入与大学学习生活、演讲与口才、职场礼仪、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和校外1年的企业化、职场化的职业素养教育(通过顶岗实习),完善专业与职业深度融合的全程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4)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可使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竞赛及实践活动,结合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通过参加学校及省、国家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将创新项目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做到创新创业融合专业。
(5)提升师资水平,建设“三能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教师队伍专项培训机制,通过培训班、听取专家讲座、学习考察、挂职锻炼、以全职、兼职等形式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等多项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指导能力,完成由专业教师向具有“三能素质”(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训,还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双师型”教师转变,对于参与的教师,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其次,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为学生开设课程、组织专题讲座、介绍创业经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6)设置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组织学生申报学校、省或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学生团队完成从申请、调研与具体研究的整个过程。二是让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当中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三是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咨询和指导,让学生进行管理创新或创业参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四是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成就梦想”,实现“在竞赛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7)健全奖励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实施
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资金资助、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相关的使得条件,对指导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大学分替代范围,建立健全规范的学分替代转换制度;创新创业学分可以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科技竞赛、公开发表论文、获取发明与专利和获得职业证书等方式替代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校企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根据学生需具备的能力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企业市场需求为背景,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构建学生参与的“项目驱动”理论课程体系、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实践课程体系和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设置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健全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https://www.kj009.net
[2]陈兴文等.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14
[3]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