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背景下微课程研究现状探析
摘 要:微课程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资源,在很多课程中有所应用,但很多人对微课和微课程的理解各不相同。为此,本文简单梳理了微课、微课程的定义与特征,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国内微课程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存在问题;对策
要了解微课程就必须要先了解微课。目前,对微课和微课程的定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两回事。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后得出,微课和微课程是相互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微课的定义
国内最早研究微课的是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至2014年间连续发表多篇关于微课的研究论文,对微课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后来有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刘红霞、赵蔚等人,广西师范学院的郑小军、张霞和陕西师范大学焦建利都对微课的定义进行了论述,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都是将微课描述为:将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是教师对重难点直接阐述,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使观看者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以内,是一种直观、可反复观看的教学视频[1]。
通过对以上各位专家论点的总结归纳和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方案的研究发现,微课就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括动[2]。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方案中对微课的定义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微课的定义即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话动。”这里的能力点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动手能力,而是包括职业素养、岗位需求、职业道德要求和动手能力培养的总称。
二、微课的特征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老师提出微课就是微型课程(Mini-courses),又称为短期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特点。“短”是指相对几个学期的课程而言,微型课程长不超过1-2个月,短至十几分钟,时间短见效快。“小”是指以专题方式呈现的教学材料或半独立性单元,规模小、容量少、易转换。“精”是指精选、浓缩和深加工后锤炼成精品,再投人到教学之中。“活”,一是指内容鲜活,强调新知识、新进展、新思想、新方法乃至新问题的探素,二是指灵活,其不受场地、教材内容、授课时间等传统课堂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反复观看,便于学生及时思考,强化记忆,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学或复习使用。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晓东提出了微课的核心特征是“面向学习者”,可归纳为“悍”,即微课强调的是效果,是对学习者支撑的效果。一集微课是否优秀最关键在于它的效果是否强悍,是否能解决学习者的困惑。微课的其他要素特征均为此核心特征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支撑。根据微课的定义和以上专家的观点,职业教育中微课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微课的长度相对课堂教学较短。按照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视频的时间也不同。通常认为中小学的微课在5-10分钟为宜,中高职的微课在10-15分钟为宜,成年人的微课不超过15-20分钟。具体多长时间合适取决于微课中讲授的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内容多少。
第二,微课的讲授范围大多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针对课程中难理解的部分或者是不易掌握的部分作为微课的设计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清晰的呈现出来,而不是将一节课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每一集微课之间可能不连续,形成了碎片式特征。
第三,微课中的内容构建大致包括7个基本教学环节。主要有导入、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引出、讲解与分析、结论、简单应用、总结、进阶诊断与安排共7个基本教学环节,是一个简单、完整的教学活动。7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其排序,难度等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能力提升规律,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第四,微课的呈现方式主要以视频为主。微课的内容通过视频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视频可以是PPT画面、教师直接讲解、板书、操作过程等内容通过整合、剪辑、配音字幕等信息化技术的处理,最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它可以将学习者无法到达的操作现场,无法操作的实训设备等呈现出来,可以把不需要的重复讲解,多余的操作过程去掉,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节省了成本[3]。
三、微课程的定义
要了解微课程的定义首先要理解课程的含义。查阅相关文献可知,课程是基于一个学科、一个职业岗位或一个系统项目而构建的,一门课程由若干密切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构成,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4]。
最早提出微课程这个概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通过对戴维・彭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内专家的观点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微课程( Micro-courses)是微课课程的简称。微课程指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微课和教学资源构成的一门系统性、完整性的课程。并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微课程由7大基本要素构成。
第一,课程知识/技能系统导图。课程中所有章节/单元模块中的一级知识点/技能点按照一定逻辑关系,采用层次关系图、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表述,并注明设计制作成微课的知识点/技能点,同时应标识出该微课的编号、级别等。
第二,微课。包括微课视频、微课教案、微课脚本、PPT课件和相关辅助教学资料。
第三,导学案或任务单。用于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的方案。
第四,进阶作业与诊断系统。学习者对自学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
第五,微课程教学系统软件平台。用于开展微课程教学、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效果诊断等的软件平台。
第六,翻转课堂教案。指导教师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第七,综合性与创新性/探究性训练课题。使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创新性应用,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四、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的特征除了涵盖微课的4大特征之外,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知识点/技能点的系统性。作为一门课程必须具有其内在的学科性/系统性,由课程中所有知识点/技能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规律,有机构成一门系统性的课程。
第二,微课的碎片性、独立性。由于只是将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技能点(重点,难点疑点等)设计制作成微课,而其他的知识点/技能点由学习者自学掌握,导致了各个微课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关联,使其具有了碎片化成相对独立的特性。
第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微课程包括一系列微课之外,还包括微课程教学系统平台,翻转课堂教案、导学案或任务单、助学资料、进阶式作业和创新性探索课题等一系列课程要素内容,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其中,课程的进程和实施控制是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国内微课程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推广应用微课程教学工作,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师资培训予以解决之外,还存在来自学校领导、教师本身、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并结合我校的经验和做法,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兄弟学校和教师借鉴。
(一)来自学校领导和教师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工作是一项牵涉到人员、设备、资金、教学理念等的庞大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在政策层面给于大力支持,把微课程建设工作纳入教改项目和学校重点工作计划中,系部领导也要亲自参与到微课程开发团队中来。还需要一支懂设计、能提供技术支持的开发团队,再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使教师能自愿地、积极地参与该项工作。
(二)来自学习者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在职业学校中,微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在校学生,社会人士占的比重很少。因此,在微课程建设、策划和设计前,要对目标群体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制作出的微课程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和期望,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来自学习者层面的主要问题是观看微课视频的手段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笔记本电脑,学生上网学习的经济负担较重,学生也没有养成自学、研讨及自查学习效果的习惯。因此,学校应首先限制学生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长,将费用引导到学习上来。教师再利用学案进行积极引导,学校也可利用晚自习等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学习,同时设置计分、考核等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来自教学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职业学校开展微课程教学工作,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协调好相互关系也是一项需要智慧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集中教师专业优势,开发、搜集一些图片、视频、辅助资料等丰富微课程资源。建立完善的督导学习和评价系统,实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干预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同时,教师要不断研究、完善和改进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保持课堂新鲜感。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总之,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是对课程信息化的积极推广,也是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需要我们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刘红霞,赵蔚等.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3]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4(1):35-37.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装配钳工实训与考级》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XHYBLX2019072);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五年制高职《装配钳工实训与考级》微课程开发应用研究”(Hazy17009)
作者简介:丁宁(1982—),男,安徽蒙城人,,工程硕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