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隆昌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极大的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隆昌县属农业县,人多地少,田多土少,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了,林木增加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着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关系着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本篇通过分析退耕还林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后续产业、措施思考
隆昌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建基地,抓龙头,充分调动和保护退耕农户的积极性,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稳得住、不反弹”,有力促进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极大的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我县属农业县,人多地少,田多土少,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减少了,林木增加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着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关系着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这就是我县林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隆昌县2000年试点工程到2004年,共实施退耕还林6万亩,涉及18个乡镇,268个行政村,40410户农户145944人。其中栽植麻竹25670亩,占退耕总面积的42.78%;桑树14300亩,占退耕总面积的23.83%;柚类3769亩,占退耕总面积的6.28%;柠檬2667亩占退耕总面积的4.45%;杉木2197亩,占退耕总面积的3.66%;其他11397亩,占19%。
(一)总体效益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户从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中得到实惠,国家向退耕户每亩补助原粮300斤,每斤0.70元,计210元。每亩管护费20元,合计每亩230元,退耕还林第一年种苗款每亩50元。随着林、果、药材、草食动物等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森林资源的增加,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后劲。2007年,工程区退耕农民收入2451元,其中:退耕补助86元,种植收入454元,养殖收入540元,劳务收入1220元,其他收入151元(包括粮食直补9元)。
(二)主要树种效益及后续产业
麻竹:25670亩,2007年总计收入1283.6万元,每亩平均收益500元。全部达到盛产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000元;总收益可达2567万元,总纯收入可达1027万元。
桑:14300亩,2007年总计收入1215万元,每亩平均收益850元。全部达到盛产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60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800元;总收益可达2288万元,总纯收入可达1144万元。
柚:3769亩,现在仅768亩琯溪蜜柚表现好,挂果正常,每亩平均收益2000元,其它品种在隆昌表现差,挂果少,品质劣,效益低,计划逐步改种为柠檬。经改种全部达到盛产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50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700元;总收益可达565万元,总纯收入可达264万元。
柠檬:2667亩,2007年总计收入20.3万元,每亩平均收益76元,全部达到盛产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500元,总收益可达400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700元,总纯收入可达187万元。
杉木:2197亩,到2007年无收益,预期到工艺成熟采伐每亩平均收益可达300元,总收益可达66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100元,总纯收入可达22万元。
此外,有枇杷和桃、李、梨、荔枝等果树3843亩,2007年总计收入543.6万元,每亩平均收益1415元,全部达到盛产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2000元,总收益可达769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1000元,总纯收入可达384万元。有柑桔类面积884亩, 2007年总计收入64万元,每亩平均收益724元,今后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000元,总收益可达88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400元,总纯收入可达35万元。还有玫瑰956.1亩,花椒900.94亩,今后每亩平均预期收益可达1000元,总收益可达186万元,每亩纯收入可达400元,总纯收入可达74万元。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总收益可达6929万元,人均收益480元,总纯收入可达3137万元,人均纯收入217元。
(三)耕地变化
根据土地资源详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全县耕地面积63.36万亩,其中大于25度的7.72万亩,15-25度的7.03万亩,小于15度的48.61万亩。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57.36万亩,其中大于25度的5.19万亩,15-25度的5.23万亩,小于15度的46.94万亩。退耕农户在退耕工程实施前人均耕地0.98亩,降至工程实施后的0.56亩。
(四)粮食生产及变化
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52060万吨,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53173万吨。退耕农户在工程实施前,人均粮食产量805斤,退耕后,人均粮食产量626斤。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隆昌县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现了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部分退耕地还没有见效益,或效益低,特别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存在着隐忧。在后续产业发展中还没有形成集群化,存在着管理粗放,林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低,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名特优产品较少,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退耕还林区大多地处偏远,道路不畅,交通运输条件差,水利缺乏,造成运输成本高,因此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二)没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效益低。有些地方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一些不宜种植经济林的坡薄耕地,强行种植经济林木,造林后又不注重投入,成效差。加上后续产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形成特色品牌,因此经济效益低,增值能力差。
(三)科技推广不够,管理技术低下。大多农户文化低、观念陈旧、依赖思想严重,只是被动地依靠国家补助,加上镇村两级农村服务网络的科技指导服务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示范工作经费紧张,农业科技专业人员缺乏,队伍年龄老化,在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中,农民缺少科技知识,缺少信息,造成管理粗放,后续产业效益不明显甚至无效益。
(四)经费困难,协会作用难以发挥。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协会之间业务联系松散,协会职能作用未能较好地发挥,各理事在组织协调上缺乏能力和经验,内部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欠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导致服务不到位,产业效益不明显。
(五)销售渠道不畅,供求矛盾突出。隆昌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的麻竹、蚕桑、柠檬三大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很难真正的面向市场,也就达不到集群化发展。“有产出,无市场”的现象会严重挫败退耕农户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后续产业发展。
三、加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具有极其深远意义: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能过加大后续产业发展能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促进退耕农户增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四、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结合隆昌实际,为确保我县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初步拟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内容如下:
(一)对退耕还林中低质低效林进行品种改良。对不挂果或经济效益差的柚子、桃子等进行品种改良,品种改良在群众自愿基础上,由群众自己选择确定改种或高接换种。改种,在确保退耕还林成果,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基础上,可选择改换桑树、麻竹、柠檬等,选择的品种必须是适合隆昌的优良品种。高接换种在不毁林的前提下,换种为名优柚类品种和柠檬,使之尽快见效益。品种改良面积14932亩,涉及退耕农户10488户,38822人。
(二)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发展面积10342亩,计划在云顶、黄家、石燕桥、迎祥、双凤等乡镇发展巨桉、杨树、杂交竹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涉及退耕农户7571户,26905人。
(三)实施竹木林丰产措施。实施对象为退耕地中的麻竹、柏木、杉木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品种,进行除草、松土、保水、施肥等抚育措施,以此促进林木生长,彰显生态和经济效益。涉及实施面积39447亩,退耕农户24323户,88024人。
(四)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有效模式,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资源优势,动员群众在退耕还林地散养土鸡、旱鸭,发展后续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协会运作、统一经营、分户管理、系统防疫”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林下养殖项目的开展,将促进麻竹及竹笋的生长发育,提高麻竹林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发展养殖家禽117000只,重点发展林下养殖,实行绿色生态喂养,涉及退耕农户117户,473人。
五、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经济效益预测
实施丰产技术措施和品种改良后,预计每亩可增收400元,建设54379亩,年可增收2175万元。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342亩,每年每亩增加木材生产量1立方,按每立方米450元计算,年增加收入465万元。养殖家禽每只增加收入10元,全县养殖11.7万只,能增加收入117万元。通过后续产业项目的实施,年可增加收入2757万元,户平689元,人平196元。后续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实施后,退耕还林地情况将会大大改观,林分质量将会大大提高。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蚕桑、柠檬、麻竹等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强,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并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差,退耕农户意见大的不利局面,从而逐步建立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的长效机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同时,将进一步改善我县生态环境,促进我县更好维护生态安全。
六、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隆昌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成为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广泛宣传政策,提高思想认识。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实施退耕还林对恢复森林植被、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小康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搞好服务,积极的组织农民参加各项技术培训,提高致富的技能,有针对性地宣传好退耕还林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从根本上逐渐改变农民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做好典型宣传,将做得好的典型地方、典型人物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他们所取得的经验。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农业项目建设,加快退耕还林产业区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产业发展生产和产品销售困难问题,扩大销售渠道。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狠抓科技示范。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既着眼长远生态利益,又兼顾短期经济利益。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达到既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能给林农带来经济效益目的。二是狠抓科研开发,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批准并引进适合我县的新品种,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三是狠抓科技服务,利用送科技下乡、退耕还林调查等活动,采取上门走访、现场示范的形式,帮助和引导退耕还林农户学习领会退耕还林政策,并督促补助兑现到位;帮助和指导退耕农户严格按技术规程实施退耕还林,确保造林质量;帮助和扶持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增加致富门路。
(四)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二、三产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部分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的农户从种植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使一部分劳动力过剩,成为农村“闲人”。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发展。一是加强协调,鼓励县内在建工程、民营企业吸纳退耕还林农户剩余劳动力。二是切实加强与省内外交流和联系,有的放矢地向省内外转移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特色和优势,提升劳务输出的档次和水平。三是加强对退耕还林区农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五)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增加产业市场竞争力。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带建立各类协会,把有一带起定规模的养殖、种植农户吸引进来,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利益连结体,在发挥好科技服务、人员培训、信息收发、产品运销等方面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并联合全县各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专业户,建立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化龙头,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六)立足区位优势,找准发展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多方了解县内外市场,积极引进周期短见效快,适宜隆昌经济发展的新品种、新项目。积极发展果品加工业、短期工业原材料林、森林旅游业等,发展具隆昌特色的生产经营模式,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搞得好的地方学习,探索并引进适合隆昌县情发展的项目。
(七)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龙头企业。抓住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内江加快川渝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转变思想,创新机制,改变“等、靠、要”的传统思维,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鼓励公司、企业、集体、个体大户等社会各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允许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引进龙头加工企业,解决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加快我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