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中职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中职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日期: 2021/2/12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 赵翔

摘要:中职教育承载着培养素质人才以及能力强的智能型人才的任务,而为了顺应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宽学生的视野。“互联网+”的环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改革,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努力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中职学校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阐述“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期为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实践
  
   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形式之一,不断为经济社会培养输送着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技能型人才。今年两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也提出要大力构建互联网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互联网+”的建议。据此,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加强“互联网+”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变革和实践,作为学生要积极适应新的技能培养学习模式。教师应当教育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资源,突出“互联网+”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等优势,规避“互联网+”存在的风险,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争取实现教育的民主多样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研究中职教育的专家们在调研梳理了我国“互联网+”现状之后,作出“互联网+”是符合潮流大趋势的研判。本文通过阐述“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索针对中职学生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中职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明确“互联网+”下的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的老师应该重点加强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互联互通素质,必要时可以学习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的模式,结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去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要根据指定的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引导学生逐步将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打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积极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布置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应当以实际、生动、直观的教学为基本的目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以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类软件提供的便利,激发学生学习互联网软件的兴趣,变被动教育为主动,让学生可以掌握各类常用办公软件。这样,一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就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基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目标,保留了学生难能可贵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我们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拓展。
   二、创新“互联网+”下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结合当堂课的知识点,利用微课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实现对当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和研讨完成课前练习并记录学习存在的重难点。
   另一方面要结合自我测试,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学困点,鼓励学生在网络搭建的师生交流反馈平台,积极主动与同学或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分享经验,学生也能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帮助。以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大数据可以反馈给教师学生自主观看网课或做练习时的存在问题,以便老师们发现归纳出具有探究性的典型问题,在下一次教育教学备课时能准确把握住问题所在。
   三、更新“互联网+”下的教法运用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不断讲解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提出问题,指定一个或多个学生回答,或许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来了一定的“互动”,但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而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供课件视频、播放微课或者做做虚拟实验,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地学习。教学者还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利用平台上的网络资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拓展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适当的课程内容,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及知识框架特点, 及时更新本节课所学要点的基本内容、运用的原理、适宜的方法和教学过程, 转化成小组合作及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指正引导,这样学生们可以少走弯路,避免学生浪费过多的时间在不必要的学习环节上。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变革使学生们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被动性,朝着更主动探索“互联网+”模式、更好地接收新的教学方式,更多发展发散多维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法运用可以多元化,但只是人为引导,切不可粗暴左右、干扰教学对象的想法和做法,使得他们自主地沉浸在“互联网+”教学情境中,开发出自己更高的学习效率。“互联网+”下教学运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小组互动,几个学生一组,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布置课程任务,分析任务、提供解决思路,让学生自主观察、仔细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心得,课堂结束时以项目任务评价作为结果反馈。任务评价表可以包括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之间师徒般的信任和友谊,学生不再需要惧怕老师,还可以随时随地与同学们交流反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都得到进步,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激发“互联网+”下的思维发散
   学校应当注重中职院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创效思维的培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要让学生独立回顾并总结所学知识点的关联性和差异性,找到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不拘束于之前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技巧或者针对同内容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以说,只有教师将学生独立充分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对象的主观学习意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也可以在课件中插入更多娱乐性、直观性、体验性更好的教学插件,从而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时的思路,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互联网+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基础。
   结束语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基本教育类型之一,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顺应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与学生要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和资源,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和老师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整个互联网世界。传统课堂教学,如果抓住“互联网+”这个强劲的翅膀,一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05).
   [2]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
   [3]郝敏钗,乔振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