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与传播互动路径研究
摘要: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广泛应用,已经让互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战。鉴于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资源开发与传播的简洁、精炼、通俗、可读性特点,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资源从“宏大叙事”转向多元化信息互动机制中,尤其是在整合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推进新媒体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传播,以满足对高校大学生全天候实时信息推送要求,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资源;互动传播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来实现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载体,包括当前微博、微信、博客、交流群组、飞信等媒介形式。新媒体的基础载体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机制上呈现匿名性、互动性、快捷化、个性化特征。[1]由此带来的信息消费观与新的信息传播机制,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样,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心理意识等方面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立足新媒体时代特点,开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思政教育信息传播路径,来构筑全时性思政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
当前,基于微机、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也给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内容生产”,而内容包括图文、影像、音频、动画等多种信息形式。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提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个体用户都是自媒体平台,都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机制中,以留言、评论等方式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全方位实时互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匿名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ID来参与到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中,将自己真实的身份隐匿起来。简言之,参与信息交互的每一方,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哪里都无法直接知晓,也无须在乎对方的身份。由此带来的信息交流,可能会毫无顾忌、毫无责任地发泄不满。如一些用户以匿名方式发布信息,而不去承担因信息发布失真所带来的信息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也会出现,以片面的认知或从自身的某种感受中来发布缺失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推论或见解、观点,随意发声、任意转发,甚至危害互联网信息环境。
二是互动性。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一个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传播者,更是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说,参与媒介信息传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与其他传播者、受众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如在即时通讯的QQ群里,信息传播更加彻底,更加广泛,大学生也乐于从中获取信息资讯,参与到互动交流中。不过,在信息互动传播中,也会出现有失偏颇的言论、思想、认识、观点等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语境下所赋予网民的话语自由权,让一些大学生失去应有的理性与责任意识,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是快捷性。快捷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最具特色,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让信息传播可以实时、全速、全域呈现。如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终端快速获取网络各类信息。同样,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更应该从信息的掌握、分析、决策、反应中来“出奇制胜”。显然,当前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政工作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性带来挑战。
四是个性化。作为参与到新媒体语境下的每一个个体,其地位是平等的,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信息。互联网让每一个个体得以展示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新媒体语境下个性化特征,也让大学生获得了自我个性的张扬。但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因缺失应有的认知、理解和分辨力,其思维及主张难免不成熟。如一些大学生从众盲从心理较为突出,可能对一些信息缺失正确的辨识,可能做出有违成长、成才目标的错误行为。
二、新媒体语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面对思政教学自由性、开放性的同时,也需要从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即时性上,整合思政教育热点话题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然而,面对新媒体新的信息传播语境,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革新,要顺应当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一是将思政教育工作由传统的单一性转向信息聚合性。过去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立足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传播,以课堂讲授和实例探析为主。而新媒体语境下所呈现的信息聚合性特征,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第一时间挖掘和整合热点新闻和时事政治,将这些鲜活的资讯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同时,从媒介传播视角,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传播的重要工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参与到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发掘有利阵地,引领信息的传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信息聚合目标。二是将思政教育方式由传统的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开放是互联网的标签,也是新媒体语境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要走出传统封闭的育人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来拓宽新媒体思政教育途径,更好的提升思政教育效能。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上,要选择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新媒体传播渠道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渗透思政理念,最大化的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中的优势,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性、开放性局面的形成。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信息化开发与传播路径
(1)开发基于新媒体的开放性思政教育课程资源
所谓在线式开放性课程(Open online course),就是依托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组织开发的以满足公众教育需求的公益性网络课程。如MOOC(慕课)主要由高校开发的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远程教育课程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精神,实现知识的网络化传播。[3]相比于传统的封闭式课程教育,在线式开放性课程门槛低,授课形式超越时空局限,突出兴趣导向学习模式,方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助学习与交流。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在线式开放课程教育模式的融合,将思政教育内容在组织形式上,遵循“以生为主,以学为主”的创编理念,形成基于“问题式”教学逻辑的“线上”与“线下”学习平台。比如对于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可以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割成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以学生闯关式的“游戏”模式,巧妙地将思政教育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微课程中。在这些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自主性上来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满足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特征,也让学生能够从演绎式推理和集锦式归纳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把握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逻辑与基本原理,通过细节把握和交流互动来达成理论贯通性、全面性、系统性,增进对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融合,解决好大学生群体应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从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保持积极的信念,理性的看待和秉持对科学理论的认知与践行能力。
(2)整合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微媒体资源
微媒体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智能终端实现网络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如微博、微信、百科、APP等涵盖图文影音等信息的微传播载体资源,可以通过设置关注、消费、搜索、订阅等方式,与移动终端等建立关联,满足人群对外部世界各类资讯信息的获得需求,推动各类信息的高效传播。同样,这些微媒体资源,因其多元化、平民化、公平化的舆论环境,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与反馈效应,尤其是在去中心化传播途径中,集中了全体参与者的智慧,增进了信息的交流频度与深度。如在网络信息传播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见领袖,他们是推动网络人际与线下人际互动的重要导向者。所以,从高校思政教育微媒体资源整合上,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性实际,开通思政公众号,构建微媒体分布与互动渠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既营造了正面的信息舆情环境,又顺应了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接受习惯。比如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组建网络意见领袖团队,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及校园意识形态建设与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校园舆情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进行正确导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还要关注时事政治的引导,要通过对微媒体平台的整合,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重大部署等信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来宣传出去,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时时、事事、处处”与微媒体传播无缝对接。[4]同样,遵循新媒体语境下媒介传播的规律,讲究“内容为王”的编制原则,积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信息负责人的“采、编、播、发”职业素养,突出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特色,以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文风,来树立和塑造高校校园思政新风。比如对于微博仅限于140个文字,就需要对思政教育中的基本理念、观点、认知进行提炼,使其能够快捷、高效的发布出去,让学生便于理解和内化。另外,在强调“高校思政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原则中,要发挥微媒体“线上问题、线下解决”的信息传播优势,全面搜集和倾听大学生的诉求,准确把握问题背后的应对方法,增进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信任,构建“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局面。
(3)创建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虚拟社区专题资源
虚拟社区是现代媒介传播环境下的、以群组、论坛等为对话与交流渠道的网络空间环境。如QQ群、微信群、网络BBS、留言板等。这些虚拟的社区平台,汇聚着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通过网络传播渠道来构筑新型的网络生活空间。虚拟网络社区不能局限于校园,要将校园虚拟网络社区与校外资源平台协同起来,打造社会化网络虚拟社区环境。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站虚拟社区平台,都可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不过,针对网络虚拟社区网络监管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必须关注对每个个体的政治信念、道德认知、价值观念、心理倾向的全面规范。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建议引入“实名制”模式,明确网络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推进网络文明,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5]如在网络道德行为上,要做到应有的自律意识,不伤害他人、不传播隐私、不鼓吹违法行为、不侵犯知识产权,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社会规范、职业道德和网络秩序。同时,对于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从法律上给予追究。因此,从净化高校虚拟社区环境上,倡导网络正义、诚信、同情、自律等规范,积极整合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资源,借助于网络虚拟社区来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大局意识、家国意识,促进大学生思政品德和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如结合校园重大节庆活动组织校园精神文明大讨论、廉洁文化征文活动、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等等,增进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积极开展“微教育”活动,如微调查、微讨论、微表决、微心得等活动,在互动中相互切磋,交流解惑,营造大学生和衷共济的良好学习与生活氛围。
四、结语
目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广播、手机报等平台,组建校园意见领袖团队,及时发布正面信息,把握好主流思想的传播,快速回应负面信息,推动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着力利用微媒体,以师生QQ群、微信群、论坛等平台,拓宽师生互动交流渠道,以新媒体为阵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婷.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的构建[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3):98-99+97.
[2]王天琪.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1-65.
[3]封莎,王平.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1):59-62.
[4]刘淑慧.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5]沈壮海,史君.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