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吉林省晚清师范教育的缩影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吉林省晚清师范教育的缩影

日期: 2017/2/23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长春师范大学 侯伟新

摘 要: 近代长春师范教育从1906年开端到1937年发展这30余年间的历史,既是我国师范教育从萌芽到成熟的缩影,也是地方师范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不断变化、课程重心不断调整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史。长春府“师范传习所”作为吉林省晚清师范教育的开端,其师资、学制、课程、招生、毕业情况无不是当时吉林地区师范教育萌芽阶段的具体表现。研究长春府“师范传习所”,不仅体现了地方师范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更由此反映了师范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吉林省师范教育起源研究》研究成果 立项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ZD15128 号
   关 键 词:传习所;师范;教育;缩影
  
   作者简介:
   侯伟新(1963-)男,山西五寨人,长春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晚清时期“师范传习所”建立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集结在一起推动维新运动。其中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改革科举、学习西学、建新学制、发展女学和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戊戌变法虽然失败,然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宣布实行新政。废除了自隋代
   以来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依照西方三级教育模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以规范和管理全国的各级各类学堂;设置与近代教育相匹配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并提出了要普及全民教育的设想。 文件,在各府开设师范学堂,在各州县开设传习所,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二、长春府“师范传习所”初建时的办学情况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春天,长春府在开办官立蒙学堂和小学堂的同时,也开办了官立师范传习所,也就是这个“师范传习所”开启了长春师范教育的历史。而准确记载这件事的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907年5月7日)的《盛京时报》,这张《盛京时报》的第二版“东三省要闻”里有一则“吉林省全省学堂调查”的报道,其中关于长春府的学堂,有这样的记载:“师范传习所,学生60名;小学堂,学生44名;蒙学堂,学生44名;以上均三十二年三月开办” [1]。此中“三十二年三月”就是指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即1906年4月。
   当时的师范传习所是清政府酝酿新学制改革时,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小学教员而出台的师资培训机构。师范传习所在清末最后数年间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为小学教育输送了大量师资,起到了“养成多数之小学教员”的作用。师范传习所简约便捷的办学模式,促成其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推广,但也制约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尽管自始至终都被视作权宜性质的过渡,但由于需求广泛,简约便捷,师范传习所日趋兴盛。
   长春府辖内的“师范传习所”当年也不例外,属于培训性质的速成班,学期就几个月,教师为当时两等小学堂的教员和在籍师范生,课程和教学方法均照搬当时的小学堂章程,主要目的是为本地培训小学堂教员。文献记载:“附设师范
   传习所简章三条,一于两等小学堂暑假期内附设师范传习所,将四乡公立私立学堂教习除由学堂毕业不计外除均调集练习研究宿膳均在所内,各教习不准规避不到,以改良教育为宗旨。一传习师范教员以两等小学堂教员承充酌给津贴并令在省师范学生放假回籍者选择数人帮同传习,俾尽义务兼可实地试验暑假期满即行解散。一传习所课程即照颁定小学堂章程并将教授管理诸法均须详加讲解精益求精毋涉高远以资实用。以上系照原颁章程因地制宜变通办理作为。”
   三、长春府“师范传习所”的发展及变迁
   1907年3月23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十),以长春府属小学堂、蒙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为基础。在长春原“养正书院”旧址(今西长春大街的北侧,原来的西长小学,现在的西五小学分校,门牌号:长春大街1165号)量为改设成立了长春府中学堂,[3]中学堂分甲乙两班,学生40名,附设初级师范简易科1个班,学生38人,[4]中学堂监督梁兆瑾,监学杨瑞甫,总教员熊士薰,任课教师6人。[5]师范生原定1年毕业,但由于小学急需教员,故改为8个月毕业[6]。
   1909年(宣统元年),因为经费不足,该师范简易班曾一度撤销,学生大部分被派往长春四个乡当教习(教员)。1910年(宣统二年)恢复办学,改为初级师范班,地点依然在长春府中学堂内。 [8]1910年9月27日(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盛京时报》报道了这次恢复和招考的情况。
   较之《奏定初等学堂章程》所规定的课程,长春府初级师范简易科所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文献记载:“师范班每星期钟点:教育6;修身1;理化3;国文2;算学6;东文6;历史3;地理3;体操3;图画3。[9]后经研究将开设课程及时刻调整为:修身2;教育4;教授4;管理4;中史1;心理2;西史1;算
   学8;地理3;格致2;国文1;宪法3;图书2;音乐2;体操3。[9] 课程设置在体现近代西方教育观念大量植入的同时也表明当时课程的开设有因地制宜的思考和不断内化的演变。
   长春府初级师范所用教材除教育、教授、心理、管理等科为师范学堂编著的通用教材外,其余各科教材大部分为中学课本,少部分教材为教师自编讲义。文献记载:“师范修身科自编课程采用近思录朱子全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泰、西学案诸书;师范教育科采用湖北师范业编内教育编及泰西教育史;师范教授科采用湖北师范编内教授法;师范管理科采用湖北师范业编内管理法;师范心理科采用云南师范业编参考日本服布心理学讲义;师范算学科自编课程自总论至开方;师范地理科采用中等地理教科书授至中外地理之大略;师范格致科采用理科教科书及理化学大意;师范国文科自编课程采用小学丛函皇清经解,文章流派及唐宋以来各家论义说;师范中史科采用东洋史要及中国历史课本;师范西史科采用西洋新史;师范宪法科采用大学堂法律科宪法学讲义;师范图书科授自在画及写生画;师范音乐科授自编课程采用普通乐典教科书;师范体操科采用北洋陆军步行操典。”[10]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传统的封建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崩溃,但其精神仍然寄生于新的教育形式之上,较大比重的经学教育的内容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清末,长春师范学堂的招生主要由两种途径:一是由州县选送,由学堂随其资质编入各科;二是由学堂招考,合格者录取。完全科生须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简易科生须在二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者一律收考。[11]而在实际的招考过程中上至54岁,下至20岁都录取在册。[12]
   清末,对师范学堂毕业生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国文、算学、体操、修身四科为主科。评定分数以毕业考试平均分数与上下学期总平计算遵照,平均八十分以上主科亦均及六十分者列入最优等,主科不及六十分者降为优等,平均七十分以上,主科亦均及六十分者列入优等,主科不及六十分者降为中等,平均六十分以上者为中等,不满六十分者为下等,不满五十分者为最下等, 最优等、优等、中等诸生援照定章给予毕业文凭, 下等给予及格文凭,最下等给予修业文凭。[13]
   四、结论
   长春师范传习所,从建立之初,到后来停办,然后又复开,是那个时期吉林省乃至全国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师范教育的独特性。是一个时代师范教育的缩影。
   长春“师范传习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长春府学堂、长春县立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1926年,长春市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在这里,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吉林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就是从这里发起的。)、长春师范学校。1958年市政府在长春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学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学院,2013年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历经百余年的岁月洗礼,现在已经成长为以师范专业为依托,全面建设发展的综合型大学。
   一所学校能够这样不改初衷心、不辱使命地延续下来,可以说是历史的恩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历史,也是我们吉林省教育史、文化史非常重要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长春师范教育史略》,侯伟新著[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4.11
   [2]《东三省政略》,徐世昌等编纂[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2
   [3] 《吉林省教育大事记》,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
   [4] 单丽,侯伟新.社会文化转型期下提升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14,(9):279-280
   [5] 盛京时报(1906-1912)[N](文中已标注)
   [6] 吉林省档案馆资料[Z](文中已标注)
   [7] 吉林省各地方志[M](文中已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