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巧借情感教学之力,实现中职英语有效性教学

巧借情感教学之力,实现中职英语有效性教学

日期: 2015/1/1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 任俊珍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巧用情感因素,阐述中职英语教学中怎样准确运用情感教学并由此带来相关情感效应,从而提升中职英语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教学、中职英语、有效性教学
  
   一、问题提出
   新课教改启动至今,课堂教学已从“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转移;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被尝试—情感教学法也是其中之一。但由于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反应“冷淡”、“无视”,让老师“很受伤”;有些学生“三分钟热度”让老师的心意“付诸东流”…… 面对“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课堂,职校英语教师是该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换位思考”意识,为融化“师生间那堵无形的墙”而再接再厉了。
   二、相关理论依据
   1.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激发学生的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2.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追求有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中国古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近有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而美国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 创建的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Krash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中提到:“情感变因并不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一个心理过滤系统,它可以干扰或打断外界语言环境的必要性输入而阻碍习得, 或使其顺利通过,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而促进习得。低情感过滤(强动机、强自尊心、弱焦虑等)较少地阻碍或打断这种必要性输入,因此它比高情感过滤更可取”。笔者认为:面对“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中职学生,教师只“走近”他们还不够,更应“走进”其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三、 巧借情感教学之力,实现中职英语有效性教学
   1.引旧知“看学生脸色”拉近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认为“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是其教育成功的经验。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的天职除了教书之外,更应担负起维护学生自尊的职责,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学生会乐学,在学生信赖的目光中,教师也会乐教。在教授14级新生班级第一节课时,笔者运用了“看学生脸色”结合教材来教学: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Hello, every one! My name is 任俊珍…”边说边把中文名写在黑板上(听到学生窃窃低语对此挺感兴趣时,本次课教学内容立即在脑海里重新组合了,就此决定将知识点“中英文姓名的英语表达”提前)。于是名字一写好就问学生是否愿意用拼音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写出我名字的拼音,见他们情绪很高涨,我又请他们用拼音名字写自己的姓名,然后带领他们回顾本知识点的相关规则,还让两个同学到黑板上书写“王文茹、王权”的拼音。借着学生的兴致,我又在拼音姓名旁边写了俩英文名“John White, Angelina Smith”,及时地让他们理解“first name/given name, last name/family”对中英文姓名的区别,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巩固了旧知,也自信了些。
   2.借情感“拍学生马屁”完善学生品格
   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己。教师要理解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有要求时,教师应设身处地的多为学生考虑。在教学中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如在跟新生一起学完第一册第三单元Listening & Speaking后我要学生将task9里的口语练习的对话写到作业本上,任务还未布置完毕,有人就急了:“啊,不会!怎么办啊?”我就顺势给他们分层:“不会客套的同学直接点餐,三个角色每人说一句就可以了;能注意礼仪礼貌的在对话中用些礼貌用语;嘴馋肚饿又有礼貌的可多点几样;不太饿还能多思考的可以把对话多多完善,点菜时可以多聊几句。”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往,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整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努力与学生达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职校生的文化基础本身就“单薄”,又一次连上两节课,其中男生的感受当然是“苦上加苦”,因而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小错,对于学习上的小错,我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并去理解他们并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他们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对于常犯小错而又“虚心认错死不悔改”的个别学生,我也绞尽脑汁“拍其马屁”——看他的笑容眼神仍是温暖的,课内提醒“奖励”是他能一笑而过的,时而课内外跟他聊两句,找寻他的兴趣爱好,不让他感觉因为自己英语成绩不好而被老师冷落;同时,通过“借物体验法”促使他明白:接连不断的小错危害确实很大。
   3.析差异“立学生主体”实现教学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正如老话所言“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短”。诚然,从中考成绩看,进职校的孩子都不优秀;而从情感教学的学生观“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当前的学习条件”来看:是“珍珠”被“埋没”了!因此职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被“埋没”了的“珍珠”重放光彩!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实质,也为职校生都能愉快学习、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创造了机会。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organizer)、参与者(participant)与促进者(promoter),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现仍以跟新生一起学习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为了使学生在“Real Life Skills”部分能不至于茫然失措,在完成Listening & Speaking后给他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如下:5人∕组寻找单词(词组):“Fruit, Vegetables, Drinks, Meat, Staple food”。“激励”措施:各种类别不低于5个的,说时流畅的、组员之间补充及时又不重复并且全员参与的(全组加10分∕人,只要全组成员积极参与不流畅的也5分∕人;若有成员不未参与的全组不加分)。到了教学“Real Life Skills”部分时我再适当地创设了“激励”情境:老师我想在本周六开个Party,于是要求学生按小组列出食物单(用英语说),(因为有准备)学分生就很乐意帮忙,不仅说出了本单元学到的词汇,还通过了网络、词典找了生活中大家普遍喜欢的食物,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后,再要求各组制定的清单要绿色健康。最后,教师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奖励。说实话,奖励不大,但由于所加的平时成绩能帮到考试可能不及格的学生,对基础好的学生又是很好的锻炼,因而,课后大家都很高兴。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先喜欢上老师,而后才喜欢上这门学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在教学时,教师不妨把自己看成学生,置学生于主体,让学生沉浸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去。教师应给学生以及时、充分的肯定、鼓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自然地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无论是教师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声调的高低、,还是学生对单词的熟悉程度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内容的新颖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并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李翠兰《浅析新课标下英语的情感教学》2013.6
   [2]丁莉维.新课改下的中职英语课堂互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6)
   [3]姚利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8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