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个注重” 打造优质课堂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问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阐述注重基础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巧设例题,以例题导课、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全力打造优质课堂。
【关键词】:推思、自编例题、应变、空间想象、空间思维
《机械制图》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它是一门系统性较强,有着严密逻辑思维的技术基础课,既有理论指导实践,又有实践总结理论。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机械制图》教师,若要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教师要能够给目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把脉、开开方”。
一、注重“双基”教学
《机械制图》是门新课,其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本课自身,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即从《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开始,到投影特性、物体形状的表达方法,再到常用零部件画法及零件图和装配图一阶一阶地砌垒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讲求的是教学有效性,是要打底子、夯基础的,只有底子厚了,基础实了,后面的内容学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比如,在讲授《尺寸注法》内容时,一系列尺寸标注的基本原则较多,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基本原则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的强调,可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仍是五花八门,漏洞百出,不是这出错,就是那出错,学生易出错的形式如图(1)所示,这只列举了小部分,还有很多尺寸数字书写上的问题。规范的遵守及养成需要教师及学生自身的严格要求才行,否则会引起混乱,甚至给生产带来损失。
图(1)尺寸终端易错形式 图(2)点的投影
本课程中,空间形体的形状虽各式各样,但它们都是由基本的几何要素点、线、面组成,空间形体的投影随之转化为几何要素的投影,这是所有投影理论的基础。其中,点的投影又是“重头戏”,是贯穿投影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点只有大小,没有面积,没有体积,点的投影永远是点。可是我们纯粹讲授点、线、面的投影时,这部分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还容易造成学生对学好本课程的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没学过立体几何学这门功课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它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实属不易,切忌“拔苗助长”,不能急,一急就会乱,只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先分析抽象的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而是把点、线、面建立在基本几何体上,分析它们的空间位置和投影特性,进而得出各种位置的点、线、面的投影特性。然后再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如图(2)所示,根据点的已知投影,求作点的其余各面投影,并判断这些点的空间位置,即A点在 , B点在 ,C点在 ,D点在 ,E点在 。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要学生自己来观察推思,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引领学生自己突破难点。对于“三类七种”的直线、平面的投影同样适用,教师可冠以“平”字号、“垂”字号、“一般”字号来让学生加深印象。
立体表面上点的投影是空间概念训练的继续和发展,教学中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学透用活了这部分内容对截交线、相贯线乃至组合体等后续内容的学习是不无助益的。
例如图(3)所示,已知四分之一圆台体(长35mm)的左视图,及表面上点的侧面投影a〞,试画出该物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及点A的正面投影、水平投影。
(a)已知条件 (b)错误解法 (c)正确解法
图(3) 立体表面上点的投影
二、注重培养“两个空间”
《机械制图》课程主要是研究空间形体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根据平面图形构思出空间物体的学科。其思维方法独特:不停地进行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呈现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空间的往复过程。学习时一定要抓住“物”、“图”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可见,《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索然无味,而是丰富美丽多姿多彩的。
(1)巧设例题,促使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
课程改革首先要改教学,教学改革首先改课堂。我总认为:教科书是参考书,书上的例题尽量少采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破解”教科书,破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遭遇的“疑难杂症”,教师要扮演临“症”丰富的“专家”。教师要能够自编例题,且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要能够“引人入胜”。待学生把课堂上教师自编例题消化吸收好,回过头来学生再看教科书便豁然开朗,就无“疑难杂症”可言了。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真正理解书上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视图概念时有如下题目:图(4)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原正方体中与“建”字所在的面相对的面上的字是( )。
图(5)是纸盒的外表面,下列能由它折叠而成的是( )。
图(4) 图(5)
再如,已知俯、左视图是大小相同的圆图形,求作两个答案的主视图。该题的第一个结果,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想象出它的形体:球。
因此主视图是和俯、左视图全等的圆;对于第二解,恐怕大多数同学都要开始抓耳挠腮了。教师在揭晓答案之前,可引用下图作为铺垫,
该形体被称为“牟合方盖”,如图(6)所示的几何体是可以形成该形体的一种模型,它的主视图是( ),接着,让学生仔细斟酌、明察秋毫,“牟合方盖”是由两个圆柱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嵌入一个正方体时两圆柱公共部分形成的几何体,此时,答案便跃然纸上了。
图(6) 图(7)
(2)变与应变,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备课时,教师要对书本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形成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留意学生的面部表情,教师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注视学生时,绝不可浮光掠影,而是要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紧锁的眉头,依据学生面部表情的反馈情况,及时更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调节教学活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物质与意识相匹配,先物质后意识,然后意识再反作用于物质,深入浅出,随机应变。课堂授课的题目应别出心裁,灵活多变,使学生练就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双边教学活动中学习、快乐中学习,形成科学的空间三维思维方式。比如:下图所示的补画第三视图题目,这几道题目是很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构形能力的。
图(8)
主、俯视图寥寥数笔,看似线条稀少,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若是不得要领一做就错。上图所示题目,有的是一题多解,不同的题目,相同的原理。变与应变,臻于化境。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趣题”来响应制图教学的主旋律,要求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抓住事物的关键,学会事物的精义,激发学生推思的兴趣,增强形象储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注重“两个实践”
“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机械制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制图,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械制图》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理论、指导理论,实践是联通物质与意识的桥梁,理论可以视为意识。鉴于此,《机械制图》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的制图实例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认识并掌握制图。比如,讲授到相贯线时,一开始引入相贯线的概念,就要给学生观察由相贯形成的实物或模型,如下图。这些我们平时屡见不鲜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另是一番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图(9) 相贯形成的实物
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观察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注意相贯线的特性,为后续的画图作好准备,将实物与画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制图这门课程绝不是平淡无奇,而是津津有味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若想学好这门功课,使自己真正具备绘图、看图能力,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作图实践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对于制图的学习,要能做到“每课必练”,无需搞“题海战术”,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减量提质,来巩固、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学生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薄弱环节,及时反思,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重点地解决遗留问题,逐个击破,一一化解,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机械制图》的教学应充分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方能尽早结出课程改革的硕果。
参考文献: 金大鹰 主编 《机械制图》(少学时)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