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改革初探

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改革初探

日期: 2014/5/9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摘要:文章分析了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方法和经验,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建议,并且结合具体教学中的生动案例,探讨了机械制造工艺课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的新思路及注意点。
   关键词:机制工艺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一、教学现状及考核方式改革必然性
   机械制造工艺课是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尺度不易把握,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模糊,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课程开设有一定的跳跃性,一些学生由此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一些专业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是教室试卷考核,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注重理论的概念及知识。最后出现学生即使考了高分而实际能力却很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实际问题。
   针对当前教学、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我们作为专业技术教师应该牢牢树立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精神,结合机制工艺课程自身的特点,从各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就可以推动本课程全面、深入的改革,使得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学习,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听不做的被动学习局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针对性的设计“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任务”,在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并提出“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把所要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个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就非常关键,因为任务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这堂课的成与败,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本人觉得在设计任务时,一要考虑任务的准确性,即任务要紧密与将要教学的内容相联系。二要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即任务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及新知识的应用相联系。在设计任务时,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任务,并且可以围绕任务设计“子任务”,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拾阶而上,引向思维的深处。三要考虑到任务涉及的新知识内容不能太多,与教学的时数相适应。不能让一个任务中包含太多的新知识点,避免在一定的教学时数中难以完成。如在学习“专用夹具设计”这一章内容时,设计的任务是“设计铣床专用夹具”,由于学生的本身能力的限制,学生根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围绕这一任务又设计了一系列“子任务”,比如“工件如何定位”、“工件如何夹紧”、“夹具体的设计”、“夹具其他功能的实现”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子任务的引导就慢慢的完成了总的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这种层层深入的问题也使得学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乐意去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成功感。
   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改变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吸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就任务中所涉及的新知识进行讲评,并运用新知识解决任务重的难点。所以老师作为了课程设计者、指导者、导师和顾问,他的适时、适当的讲评和总结对教学的进行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和很好的引导。如学习“机械加工顺序确定”这一内容时,设计的任务是“说出阶梯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看着几个阶梯轴的零件图,让学生说出如果由他来进行加工应该如何安排加工的前后次序,大多数学生根据以往的加工经验都会在刚开始说“先车端面,打中心孔”,这时我们教师就应在这一空档总结说道“基准先行这是加工顺序安排的一大原则”,那样学生就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原因,就会记忆深刻,也把加工顺序安排的新授内容也告诉了学生。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通过教学发现,我们如果最后的考核方式不改变,前面的教学就会不自觉地绕着这根指挥棒转,虽说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变化,但是达不到质的飞跃,其实最根本的变革应该是改变考核机制,不以成绩的多少来衡量成败,而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考核中更应注重能力的考核。
   1、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其一,重视三个结合,即考试大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范围三者结合,分模块、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各个知识点划分为各个模块,对学生各模块进行考核,进行打分,这样可以打破学生一考定成败的结局,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其二,打破常规,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实行开放式考核。比如教研组拟制考核试题,每个学生单独完成;师生共同制定课题,在规定的时间段,学生分小组完成;同时,可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的协作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其三,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层次的不同,因人设题,因人设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四,结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考核设计需在满足基础的前提下,多偏向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改革考核形式
   其一,合理设计课程课时,将知识分段,保证每堂课都有知识点,并进行考核。通过一课一考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可以把“工艺规程的制定”这一个大课题分解为很多小课题,比如:零件材料的确定、零件毛坯的确定、基准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过程的确定、切削用量的确定、工时的计算等等。其二,以每个任务模块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实战来检测学习成果,提高整体能力。比如毛坯绘制制订讲完可以让学生完成毛坯图;比如工艺规程制订讲完可以让学生制定规定零件的工艺规程;比如机床夹具讲完可以让学生设计专用夹具等等。其三,保证技能证书考核,达到教学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种鉴定的知识插入到教学过程中,既保证技能证书理论通过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改革学期成绩计算方式,注重过程,将平时考试成绩按设定比例计入学习成绩,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过去我们都是把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等各方面按照权重折算最后得到学期成绩,这样注重了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平时累积。教学中我们试着把每个模块、每个课题设定相应的分值,然后完成之后对这成绩进行累加,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注意点
   1、了解学生是教学、考核改革的基础。学生情况是教学、考核的基础,因此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内容、考核目标都需要针对每个考核对象进行设计,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层次结构,包括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如在教学生《机制工艺与装备》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已经进行了钳工实习和大量的车工实习,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基本都以钳工或车工任务为主,这样学生都能有所为,不会出现大家都不知道做什么的的情况,可以保证任务的正常有效实施。
   2、设计任务是教学、考核改革的关键。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的设计教学任务是完成教学考核的重点。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人经长时间教学经验总结出,任务设定首先应准确,任务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二是任务难易程度,设计任务之前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务必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每一个“大任务”及“子任务”,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的任务完成中进行知识掌握。三要任务内容需适量,不能再一个任务中包含太多新知识点,避免在一定教学时数中难以完成。
   3、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考核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考核体系下,需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注入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考核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在解决任务的时候获得成功的喜悦。轻快而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在精心巧妙的布置任务之后,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教学及过程考核成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1期
   [2].张荣瑞.关于机制工艺学教材中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3].车丽萍.创造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孙波,李福援,万宏强,张超,房亚东.“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5期
   [5].范丰.任务驱动法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