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专业基础课的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战线上的有识之士接受并认同,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就专业基础课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一体化教学 教师 教材 教学评价
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到"机械传动"和"机械零件"、“液气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以往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也缺乏兴趣,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由于专业理论课不同于技能实训课,没有技能训练,无法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因此它的一体化教学,必然有它自身的教学特点:
1.突出实践认识的主导地位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多年来明确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训练服务的道理,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的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理论和实习教学之间的脱节,难以保证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效果。而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目标是围绕实践认识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来确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服务于生产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例如,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古代的作坊式锻打,风箱拉起,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的场景已成为历史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高频感应加热,机器设备上的锻造生产和大型轧钢生产线,机械产品由过去的简单的农具到现在的形状各异的精密零件等。通过视频、教具、生动的生产实例和参观实习等的活动,突出机械基础课程实践认识的主导地位。
2.加强理论教学与动手训练相结合
社会学者为“灰领”人才(技能型人才)做出的定义是:在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中,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它是继“白领”“蓝领”后最受当今社会和企业欢迎的紧缺人才。培养“灰领”人才,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而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因为在一体化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动手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手脑并用,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笔者利用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讲课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并能动态地表现出是否满足长度和条件。其中的基础是曲柄摇杆机构。这样就为如何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掌握了重点。然后通过动手装拆缝纫机踏板机构或自行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自行车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缝纫机踏板(摇杆)为主动件。再辅以多媒体等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显示了汽车前的雨刮、摇头扇中的机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教学中既可以先讲授理论内容,用以指导实践动手;也可以从实践动手开始,先接受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消化新知识,并构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3.注重教材的实践性和适用性
机械基础的一体化教学,教材是关键是基础。在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主要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百分之七十; 综合实践模块是以典型机械拆装、调试和分析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对典型机械进行拆装、调试和分析了解分析机械组成的方法,了解机械各部分的作用,培养分析机械的能力,写出实训报告;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每个教学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工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编排,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合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阶段性实践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5.造就具有一体化能力的教师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他们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传授操作技能,还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逐渐形成。对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师要求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最终都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
6.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应该是衡量的主要标准。传统应试型的考核方式中,纯理论内容偏多,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依靠死记硬背,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应该予以摒弃。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爱护工具、节省原材料、节约能源、规范与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评价; 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对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以独立进行考核。
一体化教学的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实践认识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 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