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德育课促进学生主动提升文明素养探讨

中职德育课促进学生主动提升文明素养探讨

日期: 2014/4/3 浏览: 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郭艳龙 王长青

摘要:中职德育课堂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注重学生文明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文明素养的教育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方面。德育课教师利用课程资源探索文明素养教育途径,以促进中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文明素养 主动 德育课 措施
  
   党的十七大曾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目的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彰显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党的十八大在提及教育问题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次报告,表明当前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外,还承担着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文明素养为中心,思考中职学生文明教育,试图促进德育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文明素养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所谓文明素养,是指“人在社会公共环境中所具备的符合人类公德价值取向的人格气质、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其特点可以归结为:(1)、开放性。文明素养虽然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但都以外在言行表现;(2)、交互性。文明素养还具有因为人与人的社会性使得人们间通过文明素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习得性。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认知、养成与完善,说明文明素养具有习得性的特点。
   当今时代,人、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时刻互动和深刻互动,社会公共环境从一地到一国乃至跨越国界,从有形到无形,从广度到深度呈现延伸发展趋势,也日益凸显作为环境的主体——人的文明素养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真正体现,是社会软实力的展示,且后者的提升速度要远低于前者,正因此,文明素养往往彰显社会进步,反映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文明素养反映个体对他人的尊重与照顾,体现个体内涵,在日常人际中起着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作用。
   二、中职学生文明素养质与态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大声喧哗、乱扔乱抛、满口脏话、破坏公物……非职校学生莫属。尽管有偏见,但也反映中职学生文明素养的社会认可度偏低和提高的必要性。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对相应文明知识认知欠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差异性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参差不齐,学生没有意识也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明素养教育与训练。或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文明素养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忽视文明素养知识的积累。(2)、当前教育体制下中职学生作为自卑和叛逆期的综合体、矛盾体,另类言行获得的成就感会使得文明行为不被接纳。(3)、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国人的公德文明现状大大降低学校反复教育的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否定学校德育。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主题德育、德育量化、企业文化进校园等等活动也搞了很多,实际效果并不完美。
   所有这些原因,实质是学生内心没有对文明素养完全取得认同,也不能主动自我约束,以提升文明素养为目标,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基于此,中职德育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文明素养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增强使命感,不为社会负面影响所动摇,致力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中职德育课促进学生主动提升文明素养优势
   1、课程优势
   中职德育课的课程体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教育元素,无论是职业生涯的规划、道德法律知识的学习,还是经济社会知识的深化认识,还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都能在每一个环节或者每节课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实现的,也是德育课的职责所在。
   2、操作优势
   德育的目的在于思想品德、规则意识的更高提升,据此,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的新教材注重了每个德育因子的可操作功能。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内外表现探知学生文明素养现状,根据班级状况调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实施德育,自然和谐,能避免空洞说教导致学生逆反。
   3、示范优势
   德育课堂注重给予学生正面引导,无论是优秀在校生还是道德楷模,即使低教育起点和放缓提升坡度,都能以正能量辐射到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自我修正。
   四、中职德育课促进学生主动提升文明素养举措
   德育课堂,不能单纯讲授知识、以促进学生某方面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是制造“灵魂风暴”,促进学生主动“扬弃”,实现成长在动力系统和价值系统方面的修正和完善。具体表现在:
   1、将正确的信念牢固建立
   文明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不断养成与完善。德育课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查阅等亲自参与或间接了解的方式主动关注关于文明素养的话题或研究。达到一定关注度后,引导学生树立作为人的自信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自信,树立关注自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懂得对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学生“自省”是视野拓展的基础,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是文明素养提升的前提,这将使文明素养的提升成为可能。
   对文明素养的关注意味着中职学生要对自己现存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先“破”后“立”或从无到有都会遭遇学生来自自身内在的巨大阻力,要以多角度重复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文明素养的意义,端正心态,跟从良知,在多次反复中建立信念,实现“正心”与“修身”。
   2、把好行为重复成习惯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日常活动中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就是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不可估量,它能引导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
   文明素养中不少具体言行都是每天重复的行为。教师通过考量,将最符合中职学生特征的有限不文明行为确定为训练内容,活动默化、训练强化、同伴教育、榜样示范等等,实施长效机制,让学生获得文明言行的高峰体验,从教授文明到行为文明,从小习惯到大习惯,从少到多,实现文明素养的行为矫正。
   3、用奖惩为文明护航
   奖励的目的是以正面激励促进学生自我评估更优化,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以优秀学生的视角衡量是非,重视内心文明言行的预演。课堂中教师的各种表扬方式都能符合中职学生心理需求。多正面教育多用奖励也是教育界一大共识。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自律不足,他律警示。家庭、社会环境的副作用扎根于部分学生思想深处,难教育、难纠偏、难转化,或者当面顺从,课堂服从,在校跟从,背后却原样恢复。“磨练法则”、“惩戒措施”、“批评-自省”模式等对于培养学生克己自制的品质至关重要。必要适当的惩罚也会让学生强化责任意识,有意关注自己言行。尽管要求慎用,但在掌握学生心理、把握惩罚力度的前提下,也是促进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
   另外,中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家庭、社会关系度也比较大,需要全社会合力建构,并不是本文的讨论范畴。
  
   参考文献:
   1、《习惯的力量》[美]杰克•霍吉
   2、《教学论与生活》[苏]赞科夫
   3、廖清文《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4、张显波《浅谈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途径》
   5、张庆民《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