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社会现实批判和实践批判及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摘要:马克思哲学体系是在不断的接受和超越前哲学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性批判,形成了科学的批判性思想。而对当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运用马克思对社会现实批判和实践批判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有效的理论武器,对此,提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树立的两个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和以“人民”为本价值观。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劳动的真正价值,且更懂得“人民”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现实批判 实践批判 劳动 以“人民”为本
Concerning on Marxist critique theories of social reality and practice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ore value
Abstract:The philosophy of Marxism can achieve itself just because of inheriting and transcending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great philosophers in era, which, especially, is in result of practical critique upon philosophy of Feuerbach and Hegel, and results in the critique theories. As the time when we are being confronted the new modern of China in developing and opening,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construct core value in this recent while. Marxism is always a guideline for our party and people, At the point of tha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feel a must to build two sorts of values, that is labor—oriented value and people—oriented value, both of which can improve life of people everyday for one thing, also, can obtain the truth of what is “people” in society everywhere for another.
Keywords:realistic critique; practical critique; labor; people—oriented
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可以说大多数是批判的继承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进而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面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自然唯物论,马克思又是如何批判的继承和超越他们的呢?为此马克思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现实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形成对我国目前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马克思对社会现实批判向度的形成
早起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多有涉及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博士论文》清楚的表面了他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原子论看作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哲学,而这个观点本来就来源于黑格尔的哲学史。” 黑格尔“逻辑”批判“逻辑”、“概念”批判“概念”的哲学从不从现实生活出发。马克思承认哲学应当成为改造非理性现实的武器,成为运动武器。虽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然而面对现实世界时,他的抽象的能动性便无法显现出来了,也只能将现实问题转变成绝对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对自身实现的思辨问题。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此时面对黑格尔把精神与现实分裂开来,便努力将精神往自我意识转变,从而赋予其主体性,以便其与现实发生关系。这种自我意识在马克思那里是客观精神在主观意识里的体现。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动摇是在《莱茵报》时期,在此期间,遇到了国家与市民,理性与利益的激烈冲突,马克思在对现实关注的同时意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缺失,国家只不过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普鲁士王室颁布的书报检查令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在现实利益和戴着面罩的“法”的面前,马克思试图从维护人类纯洁的本性来要求普鲁士王室废除书报检查令制度,结果被无情的打碎了。在林木盗窃问题上,在利益面前国家无视广大劳苦人民的利益,更不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保证自己对森林条例违反者的控制,省议会不仅打断了法的手脚,而且还刺穿了它的心。” 由此马克思认识到权力与“法”只是少数人用以获取利益的工具。再到后来关于摩塞尔地区贫困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逐渐发现在物质利益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仅依靠黑格尔绝对精神层面的哲学是不可能的,而应该在这个异化的、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以“人”出发,去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实践领域批判向度的形成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批判的可能,很大程度来自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对宗教批判和思辨批判的批判中。费尔巴哈把“人”提高到最高的位置,强调存在决定意识,感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而非摸不着的“精神意识”。费尔巴哈以“颠倒”的方式,批判黑格尔哲学;以人道主义异化的方法,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性;用德法联盟的方法,组织新哲学中实践的新力量。由此的“主宾原则”和人本主义异化方法一开始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缺陷也在一步一步的暴露出来,它抛开历史来审视人和自然,抛开感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关系。感性的存在并非真正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超越历史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关系和实践的社会存在。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来论述的,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人自身的劳动和对自然界的不断沟通和改造形成的关系来发展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以“人”出发,但不是现实的、历史活动中的人,而是从自身中抽象出来的人。也必然使人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使人抽象化,也使得作为由个体的总和的社会也被抽象化了,他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性。马克思认为,实践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根本条件。当然,人们的实践活动又直接能动的影响着身边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同时也是人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我们可以把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理解成一种抽象的民主原则,只是一种新的教条。马克思把它视为探索社会解放的思想武器,必须通过对旧世界的批判发现新世界。关于费尔巴哈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以经济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根本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历史关系有三方面:一是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生产资料,这是人们赖以生产的必要前提任何形式下的历史观都必须以此事实为全部意义。二是物质生活的再生产,,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便构成了历史运动的永恒基础。三是人的自身生产及其社会生活关系。当然生活生产主要是通过劳动的形式实现。所以,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完全解放,只从道德上的“爱”来实现是不现实的,而是从人们的劳动形式,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来分析新世界取代旧世界的必然方式和途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一直以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被人们总结为:公平、仁爱、和谐、民主等等。我们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有效的理论武器。在当下这种东西方的“资强社弱”的总的趋势下,笔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中的社会现实批判和社会实践批判为基础,进而突显出实践劳动的真实定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为本和国家观的内涵。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或许大家会诧异地指出劳动是人类获取生活物质资料,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基本需要,但也仅此而已,无需提升至价值观的高度去论述。然而马克思正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1844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来剖析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们生活,以此寻找出解救无产阶级的理论依据。
在《1844年手稿》中,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还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反常根源。面对“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产品、活动和类本质的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人与人相异化”这些异化劳动形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制度与异化劳动是辩证的关系。“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两者是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于工人来说,非但不是肯定自己发挥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且是在否定自己的劳动,毕竟不是自愿的,愉悦的付出劳动。
而转眼当下,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等领域,似乎都超过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中国的劳动能力低于他国。笔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永远是以个人利益为首要任务,是以追求更多、更高的经济价值和利润为目的。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目的呢?马克思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概念在不同的层面给出了两层不同的涵义:其一是共产主义初期(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应该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其中包括了人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发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这是劳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物质变换的物质性活动,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劳动的主体(人)对客体(自然)进行实践性加工和改造,同时体现了主客体物质现实的物质性活动。
作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应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以及怎样发挥出人们的劳动价值?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实践劳动为基础,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然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应该保持一种乐观、正确的态度。“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把个体的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概括出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第三大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以此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财富的同时,应该主动的在劳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以积极的劳动态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把人的自由、民主、仁爱……投入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
(二)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
“人民”一直被视为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人民服务”、“一切利益为了人民”等等。而真正收益者被认为是个未知者,不是实实在在能看得着、摸得清的实物。更具体的说:学校里的课桌、凳子是国家的,而国家并非某个个人的。所以课桌、凳子也不属于某个个人,进而可以说它们是没有固定的拥有者。面对这些似乎逻辑性很强的说法,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可站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层挖掘和对共产主义理性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理解“人民”的真实含义。
十五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生产力的强大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很大缓和。至现如今资本主义制度的飞跃发展,在生产中越来越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即人道主义亦叫人文主义,它要求以人为中心,全面改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建立起人的价值和社会新程序。当然这里的人是单独的个体,是自然中的人。在对人的认识上,马克思把人作为“类”来突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在实践中建立其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人只能是自然人。他指出,“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价值始终脱离了人的实践和人的现实生活。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直接理想化,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强调的“人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以个人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价值和自身的自由、民主等权利为根本的,而后者是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追求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完全从被束缚中彻底解放。面对在只强调个体利益追求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本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追求以人民、以国家的利益为根本任务,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实践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跟人的全面分不开的,没有人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不仅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是人的高度发展和彻底解放。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影响,所以“以人为本”一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有的以人民、国家为前提的人的发展,而非资本主义下只强调以作为个体的人的利益追求,或是经济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片面的、不完整的人的非理性发展。
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上可能都不是最完美的,但中国发展的前进步伐没有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当下的首要任务。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劳动中获得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自由全面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毛泽东曾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最后,在相信共产主义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同时,更多的是应该坚信道路的曲折性和必然性。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实践的物质社会现实劳动中以批判的态度去伪存真,以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对社会付出,予他人方便,才会收获社会、国家的回报。才能有效的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国力,向共产主义迈进。
吕文飞,男,江苏盱眙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朱琴,女,江苏盱眙人,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赵集中学教师。